由市民參與,用回收木𠝹出的「香港菜」三個大字,在美孚葵涌道的天橋底掛起。(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由市民參與,用回收木𠝹出的「香港菜」三個大字,在美孚葵涌道的天橋底掛起。(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由市民參與,用回收木𠝹出的「香港菜」三個大字,在美孚葵涌道的天橋底掛起,農墟步入第十年,今年終換上一個醒目的招牌,並增添了多幅色彩繽紛的畫作,照明設施和衛生環境都有所改善,令原本沉悶的氣氛活躍了起來。

活化項目參與者Jan(左三)為有華有機農場創作了一個招牌。(鄧卓儒/大紀元)
活化項目參與者Jan(左三)為有華有機農場創作了一個招牌。(鄧卓儒/大紀元)

當第五波疫情襲港,連日來傳出有中港司機染疫情況,以致文錦渡暫時封關,內地供應鏈出現問題,市面的鮮貨漲價不少,超市出現蔬菜一搶而空的狀況。面對供應危機,大家的眼光開始放在了香港本地農業上,多年來本地農業生產「蔬菜自給率」有多高,默默耕耘的農夫如何自力更生,許多都是被忽視的議題。

存在十年的美孚有機農墟,每個周日都有本地農夫前來擺檔,這裏是市民最直接接觸到農夫的窗口,每位農夫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參與活化項目的市民來自各行各業、不同的年齡層,用他們的畫筆和工藝表現香港菜的繽紛模樣,也重新認識本地種植和銷售背後的苦辣酸甜。

美孚葵涌道天橋底公共空間環境亟需改善

在林太有機農場攤位幫手的義工Ming姐,是居住在美孚的街坊,她兩年前結識林太,與她非常投緣。眼見林太一人要兼顧種田、收割、銷售所有工作,年紀漸長的她開檔時甚至疲累得睡著,這讓Ming姐十分心疼,於是決定每個周末,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幫林太看檔。在美孚葵涌道天橋底公共空間,她觀察到這裏的環境並不理想,因場地去水不足,導致積水問題和白鴿的糞便問題嚴重,社區衛生問題亟需改善。

位於美孚葵涌道的天橋底的美孚有機農墟,至今已經開放了十年。(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位於美孚葵涌道的天橋底的美孚有機農墟,至今已經開放了十年。(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前年二月,深水埗區議會的議員們討論了改善問題,並向深水埗區議會地區設施委員會申請翻新美孚葵涌道天橋底用地,議案通過後,啟動了工程改善該處的環境問題,並邀請大嶼文化工作室負責項目的美化部份,為期近一年的活化項目拉開序幕。

歐羅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利卿。(鄧卓儒/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利卿。(鄧卓儒/大紀元)

歐羅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利卿(卿姐)喜見年青人參與活化項目,一幅幅七彩的木板畫掛起,農墟換上了一道寬敞美觀的大門,終於有一個大大的招牌立起,她認為改善後的環境舒適了一些,對客人前來幫襯也更加吸引。

Samuel認為,參與活化項目的過程也是在認識美孚歷史,藝術家將美孚的變遷故事融入手繪中。(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Samuel認為,參與活化項目的過程也是在認識美孚歷史,藝術家將美孚的變遷故事融入手繪中。(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大嶼文化工作室負責人Samuel(右)與兩位活化項目參與者Jan(左)與Miko合照。(鄧卓儒/大紀元)
大嶼文化工作室負責人Samuel(右)與兩位活化項目參與者Jan(左)與Miko合照。(鄧卓儒/大紀元)

活化美孚農墟 認識農夫困難和有機菜種植不易

大嶼文化工作室負責人黃書朗(Samuel)亦是美孚街坊,過去他和家人住在祖堯邨,近幾年才搬去大嶼山居住。雖然由香港基督教青年會(YMCA of Hong Kong)設置的美孚有機農墟存在多年,但Samuel過去並未有留意,直到接手項目後,才深入了解農夫的故事,甚至美孚這一地區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創作與生活息息相關,他希望將這一理念同時帶到整個活化項目之中,令參加者不僅僅前來做手工、繪畫,而是更加深入地理解農夫面臨的問題,在回收木的繪畫中表現他們的思考。

一眾街坊在美孚有機農墟用回收木進行創作。(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一眾街坊在美孚有機農墟用回收木進行創作。(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Samuel說:「農業都是香港昔日好出名的行業,但跟農夫談天,發現他們目前的經營好困難,有的還面臨收地的問題,但他們真的是一班很有心的農夫。」他了解到,以沙田坑的林太有機農場為例,政府於2015年提出錦田南發展計劃,收回12.3公頃土地,計劃興建8000個公屋單位,林太所在的沙田坑就是被回收農地之一。農夫同時還面臨地下水源不足的問題,在有華有機農場幫忙的梁先生提到,面對城市發展,地下水源不如過去充足,對農夫而言是致命傷,沒有水源怎樣種好菜呢?

活動參加者在回收木上創作與農墟相關的畫作。(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活動參加者在回收木上創作與農墟相關的畫作。(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嚮往田園生活的Miko是今次活化項目參與者之一,她如今和丈夫在貝澳租住村屋,她還租了一小塊田試著種菜,親自下田的她感受到農夫的艱辛,在繪製農產品時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另一位活化項目參與者Jan帶著丈夫和小朋友參與木工項目,她住在港島區,但對今次的項目十分感興趣,在大嶼山回收木材,再來到美孚製作,對她和小朋友來說都是一場全新的體驗。Jan在回收木板上為有華有機農場畫上了一個招牌,鮮翠的菜葉上有小蟲,她解釋,要給大家認識到新鮮的有機菜沒有打農藥,小蟲子可以共存。Samuel補充,曾經有小朋友來農墟後,發現菜葉上有菜蟲,於是養了起來,最後發現菜蟲化為菜蝶,這個經歷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生態教育吧。

*********

壬寅虎年前夕,參與活化項目的街坊和農夫們齊聚一堂,有藝術家前來為街坊們寫揮春,留下「日日新鮮香港菜」的字句,鼓勵大家支持本地菜。面對大陸菜佔領市場,蔬菜供應收到牽連,莫等到受影響時才開始留意本地農業的重要。本地農夫們都有一個心願,盼市民能夠支持他們,理解他們耕作的辛勞,身體力行去支持他們,讓吃本地菜成為一種習慣:「香港人支持香港農業,買香港菜啦!」◇

「日日新鮮香港有機菜」揮春。(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日日新鮮香港有機菜」揮春。(大嶼文化工作室提供)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