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荒近日來迅速的惡化,每天都有不好的消息。最近的報道說,北京和上海也都開始限電了,而重災區的東北人在全國各地瘋搶蠟燭。1980年代去北京上大學之前,是在遼寧的東部長大的,對那裏冬天的嚴寒,有切膚之痛。記得我們全家在東溝縣(現在叫東港市)下放、「插隊落戶」前後,在縣城上小學。每天早上天不亮,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要輪流負責,提前到冰冷的教室去生火,把教室中間的火爐子燒起來,然後大家開始上課。老師不參加輪流,就是讓我們這些小學生去弄火。現在這些故事說出來,可能許多現在的中國年輕人都不敢相信,但當時就是這樣。這故事要是講給我的美國同事聽(還沒講過),估計他們會瞪起眼睛、大呼小叫,問為甚麼不報警,這是絕對的「child abuse」(虐童)啊!
言歸正傳,中國的能源危機加劇,可能是中國經濟大潰敗的先導,也可能是中共政權垮台的前兆。但是,拉閘限電的做法,在21世紀的今天,實在是太過詭異。人們可以想見北韓會這樣做,因為那片土地從來就沒怎麼見到光明,但說世界經濟老二的中共國出現這樣19世紀的社會問題,實在難以接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虛妄,看來到了戳破畫皮、回歸真相的時刻了。不管怎麼說,還是對中國東北的情勢感到擔心,買蠟燭照明倒是可以,但取暖沒有煤炭、沒有電怎麼辦? !
對斷電的原因的追尋,坊間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說法,但幾乎所有的解釋都是以抵制澳洲、煤碳進口、煤價上漲、減碳環保、節省能源、低電價政策、等等為主線。少數的人談及中共內鬥電力家族的問題,還有漲價鋪墊、中美競爭、等等,不一而足。
為甚麼拉閘限電?如果我們排除一個個不是非常可信的推測,可能會最後發現,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只有兩個:中共領導人的參與國際論壇、要面子的心理,和中共政權的窮兵黷武、與世界為敵、準備打仗。因為只有這兩個最深層和不可避免的原因,才能克服拉閘斷電對經濟的衝擊和對社會的影響,讓中共不得不這麼做,也必須這麼做,把自己也逼到窮途末路上去!
先說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面子心理,這個試圖當終身領袖、迷信於自己的能力和魄力的中共「末代皇帝」,作為目前中共最高權力的持有者,其最大的人生目標,就是繼續保有最高權力,青史留名。而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然後用國際聲望對內返銷,是他必須做的功課。一個月之後,從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的氣候峰會(COP26),英國是輪值主席,會議在蘇格蘭的格拉斯高(Glasgow)舉行。
已經超過600天沒有踏出國門的習近平,這次恐怕必須出國,必須參加這次峰會,因為他要爭取歐洲國家的支持、在全球氣候這個最熱門的話題上搶佔先機,不讓美國搶去風頭,從而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空前危機中殺出重圍,其最後的時機,可能就在於此。而向來善於、也頗為樂於大撒幣、大撒見面禮、只顧面子不顧裏子的中共黨魁,必須以非常的手段,硬生生的把中國的碳排放、耗電量、污染水平,在一個月內明顯的降下來,以爭取他在格拉斯高發言的底氣。這是中共當前拉閘限電的最直接、最表面的原因。但這還不是全部的原因,還有間接的、背後的原因。
至於中共的一些蹩腳五毛的說辭,甚麼拉閘限電是要「倒逼原材料成本」、「爭奪通脹話語權」、「逼迫國內產業升級,與人民幣匯率升值同理」這類荒謬的言辭,海外知識界不太會吃驚於這些中共文人的無恥和低級,畢竟無恥的文人從古到今都根本不會稀缺。但我們會驚訝於,為甚麼中國知識界居然沒有人敢站出來,來戳破這樣的鬼話!難道全中國的知識份子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嗎?
如果從中國限電的區域和省份看,到今天已經有20個省份在實施限電,但這些省份幾乎全部集中在沿海、東部、東北部,換句話說,都是屬於「一線」的城市和地區。人們看到,二線城市受到的波及較小,而三線的區域受到的影響最小。中共為甚麼會犧牲最富裕、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和沿海區域、一線區域,而確保二線、三線的用電?
首先,中國目前的「缺電」本身,看來就是一個謊言。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的、2021年9月15日發布的、截至2021年8月份的能源生產情況來看,「中國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生產由降轉升,原油生產平穩增長,天然氣增長有所加快,電力增幅回落較大。以2019年8月份為基期,原煤生產兩年平均增速由負轉正,原油生產保持平穩,天然氣、電力生產增長較快。」
這是不是很奇怪?中國國家統計局自己的數字,說「8月份發電7,3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2%。」「1—8月份,發電53,8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3%,比2019年同期增長11.6%,兩年平均增長5.7%。」請注意,中國目前只是「火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的增速放緩」,但發電量的總量,依然在增加!
從過去一年的數字看,2020年10月的日均發電量是197億千瓦時,是12個月中最低的,比最新的2021年8月的數字(238億千瓦時)低了40多億千瓦時。在去年的10月、今年的1月和4月,月度的日均發電量最低的時候,中共政府都沒有實施如此的拉閘限電,而在從今年4月到8月連續的發電量增加的情況下,為甚麼反而需要限電了呢?這完全不合邏輯。這也就是說,按中國經濟正常的電力需求來看,今年最後一個季度絕對不應該是需要拉閘限電的時段。
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因為中國的出口,滿足美國和西方聖誕節銷售旺季的需求而擴大生產,所以需要大量的電力。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的確,美國和西方的聖誕節假期的銷售是全年的高峰,第四季(10-12月)美國市場零售商品的銷售額,一般都會佔到全年銷售的一半甚至更多。但滿足這一銷售旺季的生產,尤其是在亞洲國家的生產安排,都是在今年夏季之前就已經完成的了。現在製造的產品抵達美國海岸、抵達零售網絡,會是明年一月的事情,會錯過今年的假日銷售旺季。
因為第三季中國的電力生產其實是在繼續上升,只不過增幅放緩,所以,所有關於澳洲煤炭等等的說法,都是無稽之談。顯然,中國的電力企業仍然在發電,只不過,這些電力沒有給一線的這些區域的工廠和商家使用。那麼,他們只可能是被中國的其它地區所用了。因為中國乃至世界並沒有大規模的、有效的、大面積的儲存電力的機制(除了一些小水庫可以用多餘的電力把水抽回大壩內、儲存水量以日後發電)。那麼,中國這些限電之後富裕出來的電力,究竟去哪裏了呢?是哪些中共不願意人們知道、不讓國際社會知道的生產過程,會需要這樣大量的電力?!
一個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這些電力都被用到中國三線的軍工企業去了。這個解釋,可以很好的說明為甚麼限電主要發生在沿海和一線城市,而不是在大陸的三線城市。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把主要的軍火生產都搬到三線的大山裏去了。這些軍火的生產,尤其是生產核武器需要的提煉鈾、鐠等放射性同位素所需要大量電力的事實,人所周知。當年,武漢一米七軋機投入使用,僅僅一台機器,就會讓武漢這樣的大城市用電受到影響。三峽大壩發電廠的建設,也與之有關。美國當年選擇田納西州橡樹嶺生產核武原料,也是跟這裏的隱蔽、水庫資源、TVA(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強大的電力提供有關。
中共會在這個時候突然需要加大核武器、核原料的生產嗎?中共有突然增加核武庫的動機嗎?如果人們聯繫起中共目前在內蒙和甘肅突然增加的、數以百計的彈道導彈發射井,中共突然面對AUKUS(美英澳)三國軍事聯盟在澳洲部署核潛艇,就不難理解中共急於增加核武器的緊迫性了。
除了需要大量電力需求的核武器和核原料,其它全新的軍事裝備和軍事用途,也可能導致中共對電力的需求突然增加,而不得不限制民用的電力。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就是超高音速的導彈(Hypersonic)和電磁力驅動的動能武器(電磁炮)(rail gun)。
美國因為有非常先進和完善的導彈防禦體系,可以部份的攔截來自俄羅斯的導彈,可以非常有效的攔截來自中國和北韓的導彈。美國因為有了優秀的「盾」,對更有效的「矛」的研製,未免有些鬆弛。但是,中共和俄國迅速抓住了這個機會,可以有效的破除美國的反導體系。俄羅斯和中國都率先研發出了五倍、甚至十倍於音速的超高音速的導彈,這些最先進的武器可以突破現有的所有防禦體系。甚至北韓,也急速的開發出了(也許是中共提供的)這類武器。據朝中社9月29日報道,北韓國防科學院28日上午在慈江道龍林郡都陽裏試射了新研發的「火星-8」型高超音速導彈。而驚醒之下、奮起直追的美國,僅僅在這個月,才剛剛成功發射了同樣高超音速的武器。
美國剛剛研發成功高超音速武器,但要到實戰部署,還要加以時日。顯然,中共和俄羅斯不會放過他們暫時領先的地位,會全力的生產、大批量的生產、大量的部署。他們需要搶在美國研發出更先進的防禦體系之前,對美國構成實質的威脅。這一可能,加上另外一個極其耗能的電磁軌道炮之類的武器系統,可能就是中共突然大量挪用電力、導致民間拉閘限電的另外一個原因。
因此,中共為何此時要拉閘限電?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有理由的推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只有兩個,其一是中共要面子、插蔥裝像、爭取國際地位和發言權,其二,應該是陷入絕望的中共政權在摩拳擦掌、窮兵黷武、準備與世界開戰!#
(謝田博士是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的市場學教授暨約翰奧林棕櫚講席教授)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