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訓蒙,須講究;
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
小學終,至四書。

(1)訓:教導。

(2)蒙:啟蒙,這裏指初入學讀書,接受最初啟蒙教育的幼童。

(3)講究:講解、探究其中的道理。此指注重教學方法。

(4)詳:仔細詳盡。

(5)訓詁:解釋字義。指教導讀懂古代典籍的字詞之意。詁,本身就由言和古字組成,用語言道出古代的字詞之意。

(6)句讀(音豆):斷句。古書中沒有標點符號,讀書時,文句停頓的地方,句意完整的叫「句」;不完整而稍做停頓的叫「讀」。

(7)為學:做學問。「為」,做也。

(8)者:此指求學的人。

(9)初:開始,引申為基礎的意思。

(10)小學:基礎之學,指研究字形、字音、字義的學問。為的是懂得現代人說的古人的語言與語法,好將來能讀懂各種文字和書籍,當然主要指古代典籍。

(11)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南宋時,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拿出來單獨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凡是教導初入學的幼童,必須特別注重教學的方法。老師要仔細明白地把每一個字的含意講解清楚,並且教導學童讀書時斷句的技巧。

因為讀書研究學問的人,將來必要研讀聖賢古書和各種典籍,所以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能讀懂古語文句和文章的基礎,先把有關字形、字音、字義以及斷句方面的基礎學好了,才有能力進一步去研讀四書。

《三字經》直到這一篇才開始進入我們現代人理解的讀書,為何之前講了十幾篇才進入主題呢?因為之前是從人性本善,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的善良本性不被蒙蔽而開始的,就是說,為學者,接受教育,首先要知道自己為何要讀書受教育,讀書就是為了本性不被後天環境所蒙蔽,永遠以善良之心、以正理活在世間。

接著講父母的教育責任和子女讀書學習的本份所在,所以一路講來,還未等正式提到讀何種書籍,就先告訴你接受教育的目的,你將要學習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知天地五行,認知家庭與社會的關係,最為基礎的是家中的孝悌,與社會人人必須恪守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就是說,將來無論你讀了多少書,最終都是為了從各個角度懂得這些道理。這都是為了長大後,能善良理性地進出社會,處理好各種關係與事物,安順地或者獨善其身,或者為國民奉獻。

所以懂得了這些道理,才開始進入如何讀書,如何開始讀書的具體闡述。可惜很多人,只把掌握各種典籍的多少當成驕傲的資本,忘記了讀書的根本目的,忘記了按照聖賢書講的道理在生活中實踐、做人,所以一生僅僅只是知而不識,無法做到博古通今,古為今用,用於實踐。也有很多根基很好的人,一生守住良善的人,雖然未曾上過學,或上學不多,卻也能悟到很多人生處世的道理,一生非常成功,原因就在這裏。

中國宋朝宰相趙普,僅僅讀過一本孔子的《論語》,被很多所謂熟讀各種典籍的官員看不起,卻能治理天下,日本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也因深諳孔子的學問,憑著小學的低學歷成就了成功人生,都值得我們深思。《三字經》首先就告誡了人做學問的根本,讓人莫要忘記。因此這本啟蒙教材,才配說成是經書。

【故事天地】 斷句趣聞

中國的方塊文字是全世界最有趣、最美麗的文字,一字一音節,兼具形、音、義,每一筆、每一畫都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了解中國字最初的造字原則,明白它的來龍去脈,即使再難的字,也能過目不忘。

中國字每個字的字形,往往反映出造字的最早意義,也就是這個字的「本義」,再從本義引申出相關的意義,叫做「引申義」。我們可以從部首偏旁,也就是一個字的字形去了解它的意思和讀音;大多數的部首都是文字的意符,字義多半相關;同一偏旁的字,字音多半接近。但是,由於文字的含義會隨著時代的推移而轉變,所以必須考究清楚文章中每一句話的意義,才能真正了解文章的文意。

我們以「日」部首為例來說明。「日」的甲骨文像太陽的形狀;本義是「太陽」。以日為部首的字,大都和太陽有關。例如「旦」這個字,「一」指地上,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就是「旦」。又如「是」,下面的「正」是不偏不斜往一個方向前進,路線正確的意思;上面的「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正」的依據,所以「是」的本義是「正」、「直」,再引申為「正確」的意思,如「是非」、「一無是處」、「實事求是」的「是」,都是這個意思。

除此之外,因為古書上沒有標點符號,因此,老師上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指導學童如何斷句,使他們明白哪幾個字是一句,而哪幾個字是應該停頓的。把文章各句的停頓處標示出來,才能進行更深入的教學。

標點符號是文章中的一部份,妥善適當的運用,可以明確表達文意。一句話因為移動了標點符號,意思便會有很大的差別。讓我們來說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出外遠遊,因為下雨而借住在朋友家。住了好長一段時間,吝嗇的主人有些不耐煩了,但又不好意思明說,就在紙條上寫著:「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希望客人看了能識趣的趕快離開。客人看了,心裏明白主人的想法,但他決定和朋友開個玩笑,就拿了筆墨,在「留客天」下加上逗號,在「不」字下加上問號,於是紙條上的字就成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朋友看了非常生氣,卻也無可奈何。

這個故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古代小學打下的是基礎。除了明確讀書的目的,還要為了進一步正式讀懂經典古籍而打下識字斷句的基礎。

~資料來源:【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