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昨日發布香港首個關於南大嶼山流域的全面分析,揭示南大嶼山流域的珍貴生境並未獲得適當保護。當中以貝澳的情況尤為嚴重,該流域的郊野公園範圍外有約37%未被發展的保育用途地帶,面臨因生態破壞和不適當發展造成生境損失的風險。WWF敦促香港政府修訂不合時宜的法例,並採取全面保育政策,保護南大嶼山。
政府在2017年公布的《可持續大嶼藍圖》已列明「北發展、南保育」的總則,推動南大嶼保育。為了優先保育沿岸流域生境,WWF進行名為《流域研究——保育香港南大嶼山自然財富》的綜合研究,審視南大嶼由十塱向西延伸至貝澳、長沙、塘福及水口的流域內的重要生境,包括次生林、淡水沼澤、沿海泥灘、紅樹林和沙坪等的類型及分布、其法定保護狀態和發展威脅,利用「山海一脈」的方針識別出需要優先保育的生境,策略性保護關鍵生境,以保持生態連通性、保障流域健康及保全海岸線。
研究結果顯示,南大嶼山沿岸流域基本上維持完好,僅4%研究範圍被開發。沿岸流域的上游和中游部分主要受郊野公園保護,僅海岸低地的關鍵生境的保護狀況則更令人擔憂。由於法例不合時宜,即使不適當的發展項目位於保育用途地帶內,規劃署仍然無權執法。研究區域內估計有6% 的沼澤地於過去10年被填平,生態被破壞,當鬆散的泥土被沖入溪流,亦會影響南大嶼山溪流和近岸水域的水生生物。
WWF表示,「綠化地帶」和「海岸保護區」內未被發展的私人土地屬於風險地區,有機會因不適當發展導致生境喪失,現時又缺乏有效法定保護。他們尤其關注貝澳、水口、塘福和十塱附近區域,這些地區擁有重要濕地生境,包括淡水沼澤和紅樹林。風險區域亦包括靠近現有的車輛通道的低地,這些區域容易被填平並改建成不適宜的土地用途。
WWF高級政策保育主任陳頌鳴表示,整個南大嶼山海岸的淡水沼澤地和濕地,就算被劃為「海岸保護區」或「綠化地帶」,仍多年以來不斷受傾倒泥頭及建築廢料所影響,野生物種的重要生境,如次生林和淡水沼澤等已被破壞,並被改變成擺放貨櫃、停車場或露營車車場等用途。他舉例,早前貝澳的海岸保護區範圍內的填土案,該地點的濕地被填平及興建了一道磚牆,「造成不可逆轉的濕地喪失」。
WWF 提倡「山海一脈」的保育方案,政府提出7項建議,保持生態連通性,堵截不適當的發展和生態破壞行為,包括修訂相關法案保護南大嶼山郊野公園以外的重要生境,並採取有效的執法行動,以保持生態連通性;規定在郊野公園的私人土地上進行樹木移除和土地平整工程,必須事先獲得批准等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