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團體為嚮應6月8日的聯合國「世界海洋日」,今日(2日)發起「與海洋為友」公眾聯署,促請政府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大幅增加本港海洋保護區面積至一成,並按《公約》訂定時間表將本港三成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及停止一切破壞海洋的工程計劃,展開海洋空間規劃以保育海洋。
「與海洋為友」公眾聯署促請政府實踐4項具體行動包括:一、盡快將本港至少1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二、訂立時間表於2030年或之前達至保護本港30%水域的目標;三、停止一切「先破壞,後補償」的工程計劃;四、與各海上使用者及民間團體合力展開海洋空間規劃。發起聯署的團體或個人包括350香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守護大嶼聯盟、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香港基督徒學會、基督徒護守大地聯盟、綠色和平、環保觸覺及陳建榮傳道,另有多個團體及個別人士支持聯署。
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制定的2020年海洋保育目標,要求各地於2020年或之前保護10%海洋,但資料顯示香港現時只有少於3%的香港水域受到保護。「聯合國於2010年制定《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要求中國在內的《公約》締約方於指定時間內達成保育指定保育行動,以阻止生態破壞。」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指出:「直至目前,香港只有少於3%的香港水域受到保護,未能履行聯合國制定的2020年海洋保育目標——保護10%海洋。」他批評環境局不單止缺乏針對海洋保護區的具體規劃,多項行動亦比原先的時間表明顯滯後,政府卻不斷強推「明日大嶼」填海工程,「為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經理林言霞指出,香港的海洋保護進度與國際間正積極推行的2030年保護30%水域的目標更加遙遠,認為香港「須盡快檢視海洋保育政策,推行海洋空間規劃並至少擴大十倍現時的海洋保護區面積,才能達成國際保育生物多樣性及海洋的目標,令受威脅的海洋物種以及具高生態價值的地點受到適切保護。」該會曾於2018年聯同本地專家和學者,挑選了香港7個生態最敏感的水域為「香港海洋優先保育地點」向當局建議,包括大嶼山西及南、水口、赤門海峽及吐露港等。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指出,「近年隨海上工程增加,白海豚和江豚的出現次數持續下跌,甚至使得鄰近海岸公園的鯨豚使用率持續低下。」該會於2017年根據漁護署海豚監測數據提出多項海洋規劃建議,包括改劃大嶼山南航道至索罟群島以南,以擴大現有的海洋保護區範圍來保護香港水域的鯨豚。
「與海洋為友」公眾聯署由即日起至6月26日於網上舉行,目標籌集5,000個聯署,聯署網頁:https://www.supporthk.org @
-----------------------
4.16 搶修復印 重返報攤
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請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