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也稱正書、真書、正楷,是一般學習書法人的入門楷法,後學者多從唐朝一代楷書入手。唐代是楷書大家雲集的時代,唐代楷書碑帖是楷書(正書)的標竿。在眾多大家中被戴上「楷書第一」桂冠的是哪一大家?「正書第一碑」講的是哪一碑呢?這些讚美由何而至呢?

楷法第一、正書第一碑

《宣和書譜》讚譽唐初書家歐陽詢,不僅長於各體,又「以正書為翰墨之冠」,「以書得名實在正書,……學者雖盡力不能到也」。宋代書畫大家趙孟頫讚美「化度醴泉為楷法第一」,醴泉是指《九成宮醴泉銘》。明代趙涵《石墨鐫華》言:「唐九成宮醴泉銘,此碑婉潤,允為正書第一碑,碑已缺殘」。楷法第一、正書第一碑都是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美譽。

《九成宮醴泉銘》是為楷書的圭臬,巧妙融會了隸書的筆法、筆意,使得此碑在嚴謹法度之上,骨氣勁拔,氣韻生動,神氣充腴,清和淵映,後世學楷書的多以此碑為圭臬。清代郭尚先說:「《醴泉銘》高華渾樸,法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併醞釀而成者,伯施(虞世南)以外,誰可抗衡。」(《芳堅館題跋》)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歐陽詢如何成為書法大家

歐陽詢(557-641年)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書家。《舊唐書》載,歐陽詢(字信本)祖籍潭州臨湘。祖父和父親在南朝,屢建軍功,名振南土百越。歐陽詢幼年喪父,父親的舊交陳朝尚書令江總收養了歐陽詢,並且教導他讀書。

《舊唐書》形容歐陽詢外貌「甚寢陋,而聰悟絕倫」。雖然歐陽詢其貌不揚,甚至被人嘲笑,但是資質聰悟超群,讀書一目數行,博覽經史,才識富贍,在隋朝時任太常博士。當唐高祖李淵未顯貴時,就很欣賞他,引為座上佳賓。唐高祖即位後,歐陽詢極受信賴器重,屢得陞遷,後來獲給事中的榮寵,可出入宮庭,常侍帝王左右,掌理侍從規諫。後來官至太子率更令,故而時人以「率更」敬稱他。

歐陽詢學習書法從臨摹王羲之書入手,後來漸漸融合了漢隸特色,改變了字體章法,走出自己的路。《宣和書譜》評論歐陽詢「學王羲之書,後險勁瘦硬自成一家。議者以謂真行(*帶有楷書筆法的行書)有獻之法。」

《舊唐書》記述歐陽詢「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們得到他的尺牘文字,都視為楷範,當作寶貝。他的書名不僅在國內名高一時,而且揚名海外。當時高麗新羅(又稱雞林)國非常崇尚他的書法,曾經遣特使入唐求書。唐高祖興歎:「沒想到詢的書名,遠播夷狄!彼地之人看到他的書跡,定會聯想到魁梧非凡!」

《新唐書》記載了一段歐陽詢學習書法的經歷,其心力投注之深透讓許多後人望塵莫及。在一次行旅中,歐陽詢路過晉朝書法名家索靖的書碑,他停下腳步瀏覽,一時未體會出那書跡的精妙,也就舉步離去。然而,當他走開時腦中還是縈繞著那方碑文,於是走出數步後,他又折回仔細地探索玩味碑中書法的奧妙。不知看了多久,感到身體疲勞了,但還不能罷休,於是就在碑旁鋪了布坐下來繼續尋味。當他心無旁鶩、全心全意地投入碑中時,索靖書法之靈妙從碑中汩汩而出,打動了他,觸發了他。就這樣歐陽詢在索靖的碑下足足待了三日,才放腳離去。因為他對書法鑽研投入,用力至深,得能兼妙各體。

同是唐初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曾經說「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可說明歐陽詢的用力深度,已經達到揮灑自如不受限於紙筆的境界,豈非神來之筆乎!歐陽詢的書風又稱「歐體」、「率更體」,他精研字體結構、結字布白、翰墨筆劃巧技等等的正書美學,有「三十六法」傳世,把「楷書第一」的精巧法度留給後人。

《九成宮醴泉銘》緣起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唐朝九成宮本是隋朝的離宮仁壽宮。泱泱大唐、一代明君唐太宗為何因循使用前朝的離宮呢?唐太宗年輕時以武功協助高祖統一亂局,登基後致力文德教化天下,以百姓為心,以天下為重,櫛風沐雨,憂勞成疾,每到炎暑,身體更加沉滯。群臣感聖體憂心勞敝,請建離宮,以怡神養性。

唐太宗仁心愛民惜物,愛一夫之力,惜民家之產。當時想起西安郊外的隋朝離宮仁壽宮,「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簡樸修葺之後作為君臣避暑之用。仁壽宮建在群山之間,仰視迢遞百尋,下臨崢嶸千仞,然而宮中缺少水源。貞觀六年孟夏,唐太宗在此地避暑,於西城高閣之陰閒步時,偶然俯察,微覺地上有溼潤的水跡,就以杖探測地下,隨即有泉湧出,而且汩汩不絕,「其清若鏡,味甘如醴」,乃是寶貴的醴泉。

古來有載,宮闕出醴泉是一種聖人德化天下的瑞應,文子說「醴泉出,此聖人順天道也」(《意林·文子十二卷》),《瑞應圖》言「聖人能順天地,則天降膏露,地出醴泉」,《白虎通德論·封禪》記載「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醴泉通」。

醴泉乃是聖君之德的瑞應,醴泉現能不歡欣乎!因此立《九成宮醴泉銘》以誌事。銘文由真言直諫的宰相魏徵撰文,典雅意深,碑書由楷書第一家歐陽詢書丹,高華峻拔,一碑集合了唐代聖君、賢臣、書家之大成,故有「三絕古碑」之稱。碑文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碑高2.7米,寬度近一米,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鐫立於長安西北麟遊(今陝西寶雞麟遊縣)九成宮。如今碑文在歷史上受人剜鑿傷害過多,已不能展現原貌。傳世拓本以明代李琪舊藏宋拓本最佳。

九成宮醴泉銘之美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七十五歲時的作品,歐陽詢一生煉書悟境與精神意境在此碑銘中有極致的融合展現──險勁剛銳的筆墨中透出俊秀的風骨,嚴整勻停的法度中散發清和之氣。人稱此碑乃是歐陽詢楷書的登峰造極之作。明清書法家郭宗昌說:「率更楷法源出古隸,故骨氣洞達,結體獨異,居唐楷書第一。」(《金石史》)。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結字勻停有力,筆劃安排巧妙,舒放自如。(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結字勻停有力,筆劃安排巧妙,舒放自如。(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古人評論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千字文》和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都是九宮之最準者,讚美其書的結構最是穩重均衡。(周星蓮《臨池管見》)《九成宮醴泉銘》字字縝密有度、勻停有力,而且分行布白巧妙,舒放自如,中正平和又奇巧間發。這些特色不僅出於九宮規範更融合了古隸的特色精神,清代書法家郭尚先指出:「《醴泉銘》高華渾樸,法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併醞釀而成者,伯施以外,誰可抗衡。」(《芳堅館題跋》)。

歐陽詢楷體巧妙熔煉了隸書的筆法,掩映波挑的意態。(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歐陽詢楷體巧妙熔煉了隸書的筆法,掩映波挑的意態。(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歐陽詢楷體借入了漢隸的遒勁風骨、典雅勻整的佈局和魏碑的險峻雄健,且巧妙熔煉了隸書的筆法,掩映波挑的意態,自創風貌。故而《九成宮醴泉銘》嚴整有度,並且骨力勁達,意態典雅,峻姿透秀。

歐陽詢鑽研楷書的結字法,有獨到的「三十六法」傳世(見清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第五卷「歐陽詢結字法」),比如,部首偏旁上稱下載,左揖右讓,東映西帶(相互襯托照映),應接意連,虛實相映等等法則,成為後學者的指引。下引幾個本碑的字例,一窺堂奧:

垂曳 :垂者左垂,曳者右曳,都透過「展一筆」而成疏宕之姿。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三十六法美藝:垂曳之美。(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三十六法美藝:垂曳之美。(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覆蓋:如宮室華蓋覆於上,展現高大能容氣度。

點筆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黏,也不宜上長下短。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三十六法美藝:覆蓋之美。宮的最上一點採正點姿勢。(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三十六法美藝:覆蓋之美。宮的最上一點採正點姿勢。(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穿插:字的筆畫交錯或翰墨與空白處的穿插,均衡為要。展現疏密有致,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的氣象。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三十六法美藝:穿插之美。筆劃的交錯、翰墨與空間的穿插都講究均衡。(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楷書三十六法美藝:穿插之美。筆劃的交錯、翰墨與空間的穿插都講究均衡。(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歐陽詢「三十六法」教人寫好書法的要領、用筆用墨構字謀篇的技巧,但先決條件是端正一己身心。落筆前先澄神靜慮,端己正容。古人有「書如其人」之說,書法宛如鏡子映照出書者內在的精神狀態。心神融和之後,審字度勢,意在筆前,運筆謀篇瞭然於胸廓中。

歐陽詢書法「八訣」

歐陽詢還留下了書法「八訣」,指出一筆一劃、一點一勾連繫無邊幽深的翰墨世界的內蘊,誠然是深山至人的神來之筆:

點:如高峰之墜石。

橫:若千里之陣雲。

豎:如萬歲之枯籐。

捺:一波常三過筆。

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撇:如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斜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歐陽詢楷書的豎彎勾和橫折勾字例。(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歐陽詢楷書的豎彎勾和橫折勾字例。(公有領域/大紀元後製)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結語

歐陽詢楷書從圓正中和出發,攀越崇山峻嶺,達到高華清和之境。《九成宮醴泉銘》為中華正書樹立了一峰獨秀的典範。拱照碑銘的一代大師的學書精神和一代聖君唐太宗的聖德瑞應事跡,有如光風霽月,清輝一道,指引後人。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正書第一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本之局部。(公有領域)

附錄:九成宮醴泉銘文

秘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隨(*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宗。棟宇膠葛,台榭參差。仰視則迢遰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迴澗,窮泰極侈,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於炎景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淒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踰丹儌,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台,北拒玄闕,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鹹遂,靈貺畢臻。雖藉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

聖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深閉(*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隨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於是斲彫為樸(*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鑒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宮,歷(*歷)覽台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渡於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澂(*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以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

謹案,《禮緯》云:「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貢獻,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師,飲之者痼疾皆愈。」然則神物之來,寔(*實)扶明聖。既可蠲茲沉痼,又將延彼遐齡。是以百辟卿士,相趍(*趨)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斯乃上帝玄苻(*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末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可使國之盛美,有遺典策。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唯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絕後承前,登三邁五。握機蹈矩,乃聖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紀,開闢不臣。冠冕並襲,琛贄鹹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靡謝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德效靈。介焉如響,赫赫明明。雜遝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無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皎潔。蓱(*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挹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般遊。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茲在茲,永保貞吉。#

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臣歐陽詢奉敕書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