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王小姐從事秘書工作多年,長時間使用電腦,經常出現肩頸痠痛、手麻無力的情形,原本以為是肌肉緊繃疲勞,後來照了X光才發現是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頸部神經;還好發現得早,在藥物與復健同時治療下,逐漸改善不適症狀。
頸椎神經受壓的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生莊淵丞說,人體頸椎共有7節,每節之間有1個軟骨稱為「頸椎間盤」,具有支撐與緩衝作用,讓關節得以前後左右靈活轉動。由於頸椎的前方是食道,兩側為頸部大血管,後方為頸椎神經,一旦頸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壓迫到周遭的神經或血管,產生相關症狀,其中又以神經壓迫較為常見。
如果壓迫到較高位置(第1、2條頸神經),會引發後頭部或後頸部疼痛,因此有些患者會誤以為是頭痛問題;如果壓迫到中低位置的頸神經,會影響肩頸延伸到手部的功能,出現痠麻、疼痛的感覺。
頸椎間盤突出的成因
莊淵丞說明,頸椎間盤突出屬於退化性疾病,主要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所引起,通常與職業相關,例如:從事文書處理的內勤人員,打電腦時會不自覺地把脖子往前傾,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生機率增高。
然而,現在滑手機的低頭族日漸增加,因此愈來愈多年輕人有這方面的困擾。此外,需要長時間戴很重頭盔的職業,例如:軍人、美式足球員等,還有受到車禍、運動傷害等外力撞擊,也會導致頸椎間盤突出。
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方法
莊淵丞表示,頸椎間盤突出初期建議以消炎止痛藥緩解不適,再搭配復健,並且要多休息,通常會有改善,僅約10%的患者因嚴重壓迫到神經,或是造成交感神經問題,才需要進行手術。
莊淵丞指出,現今頸椎間盤手術已經相當進步,採用微創方式,傷口很小,很少會有併發症。手術中會先清除突出的頸椎間盤,再置換人工支架或關節。傳統的人工支架為固定式,術後頭頸轉動角度會變小,如果只更換1、2節,影響程度並不明顯;而新式的人工關節,可保留關節活動功能,患者可依需求做選擇。無論選擇使用哪一種,術後都應配戴護頸1~3個月,後續也要追蹤確認人工支架或關節是否移位,當復原情況良好,才可以移除護頸。
預防頸椎間盤突出的叮嚀
莊淵丞提醒民眾,過去頸椎間盤突出多半是職業傷害,現在低頭族增多,因為使用電子產品而受傷的患者明顯增加,為此建議看手機時要擺在視線正前方,避免低頭使用;搭乘巴士、火車時不要一直低頭滑手機,即使只有10分鐘,長期下來也會造成頸部的傷害。另外,平日需有適當休息與活動,抽空舒展一下頸肩肌肉,一旦有不適症狀,務必儘早就醫。◇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