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總結傳統文化的時候,很喜歡做「四大」的概括,比如四大美女、四大發明、四大名著,不一而足。那麼朋友們,你知道中國古代還有四大名樓嗎,它們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岳陽的岳陽樓,還有山西永濟的鸛雀樓。這幾座名樓修建的初衷,有的是為某位貴族而建,有的是用於軍事防禦,但無一例外的,它們之所以能夠聞名遐邇,都得益於流芳百世的不朽詩文。
比如,黃鶴樓既有崔顥著名的同名題詩,也有李白送別孟浩然的絕句;滕王閣因王勃的序文和賦詩,定格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岳陽樓更有憂國憂民的范仲淹寫下的一篇遊記,因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無數仁人志士。而鸛雀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唯一一座不屬於江南的北方名樓,它的成名,源於一位平生僅留下六首詩作的唐朝詩人,和他的那首僅僅二十字的短小五絕。
在唐朝,有位正當壯年的詩人登上了依山傍水的鸛雀樓,他看到天上的夕陽挨著山巒漸漸落下,腳下的黃河向大海滾滾奔流。他極目遠眺,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於是再登上一層樓,期望能夠看得更高更遠。
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猜到了這首詩的名字,這就是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位於黃河東岸,南依中條山,因時常有鸛雀棲息而得名。它建於北周,經隋、唐、五代、宋等朝代,有七百多年歷史。古人記載:這座層樓高聳入碧空,倒影映在河流中,幾百年來獨立於中州,是一處絕佳的勝地,從唐代起就有許多文人雅士登樓賦詩。鸛雀樓,原來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壯麗又富含人文底蘊的高樓。那麼,王之渙筆下的鸛雀樓又有怎樣的獨特風光呢?
這首詩起句就不凡,「白日依山盡」,不僅點明了詩人在黃昏時分登樓,並且含蓄地描繪出鸛雀樓之高,讓人望見一輪落日向著連綿起伏的群山下沉。「黃河入海流」,登高都免不了遠望,鸛雀樓有山有水,詩人的視角又從天空降到地面,去觀賞那滔滔奔流的河水。雖然地處山西,詩人是不可能看到海的,但是因為鸛雀樓極高,他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彷彿能看到黃河從西方滾滾而來,一直流向東方的大海。
這兩句詩緊緊圍繞題目中的「登」字,不著一字描繪鸛雀樓的景觀,而是從詩人自身的觀賞體驗出發,勾勒出一幅天高地闊的山水意境圖。一般來說,夕陽無限好,黃昏時分最容易引發人們的傷感情緒,但是詩人在此刻看到的卻是蒼茫遼遠、雄渾壯麗的美景。而這種美景僅僅用十個字來高度概括,讀來卻有身臨其境、胸襟大開的感受。
還有一點可能大家會忽略,這兩句詩還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手法呢,但是因為詩中文氣貫通,竟無絲毫雕琢的痕跡。句中用字也非常精準傳神,就動詞來說,一個「依」字,寫出了太陽西沉之時緩慢的狀態,也投射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情感;一個「流」字,畫面從靜謐沉穩轉向了動感和疾速,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而詩人在顏色的運用中,以「白」「黃」形容太陽和水流,也給整首詩增添了鮮明大氣的色彩。
接下來,詩人由情轉理,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說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講述了一個幾乎人人熟知的哲理,那就是「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採用了對仗中的「流水對」手法,也就是語意上下相承並有前後順序,就像水一樣從上游流到下游。要想窮極目力看到更遙遠處的風景,那就再登上一層樓吧!《文心雕龍》中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觀賞山、海的勝景時,我們的心情總是澎拜開闊的,所以這兩句說理的詩句,也是詩人從登樓的觀感中,由衷發出的讚歎。
有很多人認為,詩歌是用來抒情言志的,不適合說理,但是這兩句卻成為了古今傳誦的名句。因為詩人並不是枯燥地說教,而是把景、理、情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在登樓的過程中把道理自然道出。而且,最後這兩句用「千里」和「一層」相對,營造出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的磅礡氣勢,也從側面表現了鸛雀樓的雄偉高大的形象。
詩人背後的故事
大約從戰國時期的辭賦家宋玉開始,古代文人、士大夫就有了登高作賦的傳統。他們在高處遊覽江山勝蹟,寄託古今幽思,抒發人生抱負,因而流傳出許多以登高為題材的詩詞歌賦。不過,這些作品更多地表達了悲壯慷慨或者沉鬱憂愁的情感,形成了登高而悲的文學情結。比如宋玉在《高唐賦》中說道「登高遠望,使人心瘁」,杜甫《登高》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的愁悶,辛棄疾《水龍吟》也有「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的句子。《登鸛雀樓》也是一部登高而作的詩歌,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王之渙沒有抒發悲情,反而描繪出廣博深遠的意境,傳遞出昂揚樂觀的情緒。
這大概和王之渙本人的性格與平生經歷有關了。王之渙是唐朝神祕的傳奇詩人,在兩唐書裡找不到他的傳記,只有在《唐才子傳》和他的墓誌銘中,我們才能大致了解他的生平。他一生只留下六首詩,但篇篇都是佳作。古人認為,他的《涼州詞》堪稱唐詩七絕之首,《登鸛雀樓》更是唐詩五絕的壓卷之作。這樣高的讚譽,足以讓王之渙躋身大詩人之列。
據史料記載,王之渙生活在盛唐的玄宗朝,天資聰穎,年紀輕輕就精通文章,通曉經典。他為人「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孝義著稱。他做過小官,因不滿遭人誣陷誹謗,憤然辭官還家,五十多歲就去世了。在閒居時期,三十多歲的王之渙就寫下了《涼州詞》、《登鸛雀樓》等名篇。
通過詩歌的題目我們不難看出,王之渙也是愛好遊歷的詩人,足跡遠至塞外,飽覽「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異域風光。這首邊塞詩,背後還有個「旗亭畫壁」的典故,是說王之渙和著名詩人高適、王昌齡在旗亭聚會,欣賞樂人的歌詩演出,就打賭每個人的詩歌被傳唱的次數,來較量詩才。結果才貌最佳的樂伎唱出了《涼州詞》,王之渙理所當然在比賽中奪魁。
有了邊塞漫遊的經歷,王之渙筆下的鸛雀樓,也流露出恢宏渾厚的氣象。他雖然涉足官場,卻是不起眼的小官,一身才華抱負難以在大唐盛世中施展,這樣的人生經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懷才不遇的失意文人。但是王之渙沒有消沉,反而在詩中發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思。哪怕是在日落時分、河水如時光流逝,這樣容易引人愁思的情境下,詩人依然發出了擲地有聲的壯語:人要堅定內心的理想,不斷地提昇自我,人生的境界才會愈發遼闊、美好。
這首短小而意味深長的《登鸛雀樓》,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中原大地的壯美奇景,還有鼓舞我們銳意進取的,無盡的精神力量。◇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