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遷徙豪強,到任用酷吏和打擊遊俠,漢武帝竭力消除從朝廷到地方,一切對中央權威的挑戰。他和秦始皇一樣四面用兵,掃除周邊民族對漢民族的威脅,讓中國的領土空前擴張。但帝國的統一不僅需要政治制度和軍事征服,更需要經濟支持和文化基礎。在這兩方面,秦皇漢武又有哪些異同呢?
秦皇漢武在經濟統一方面,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由國家統一鑄錢,秦始皇統一了貨幣,漢武帝鑄五銖錢,目的也是統一貨幣,這兩個人做的工作是一樣的。當然,一個國家若要統一經濟,必然需要一個統一的政府。有了一個強有力的、說話算數的政府,這樣統一的經濟才能夠維繫。所以,統一的經濟跟統一的政府其實是有很大關係的,這一點我們從歐元區的表現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之爭
漢武帝除了統一貨幣之外,他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制定鹽鐵專賣政策,由國家壟斷經濟。漢武帝駕崩之後,這個政策就鬆動了,特別是酒類的專賣政策就被廢除了,一些地方的鐵官也被廢除。我們有必要把這個問題講一下。漢武帝駕崩六年之後,有一個關於鹽鐵專賣的討論,這個會議被稱為「鹽鐵會議」。用現代語言來表述的話,這個會議其實就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一場爭論。
我們簡單說幾個經濟上的常識,一個就是亞當斯密的理論,他在《國富論》裏提出一個理論,就是市場是一個看不見的手,一旦市場的供需關係被打亂的話,產品的價格就會波動。如果供應太多,產品泛濫的話,價格就會降低;供應少了,價格就會上升,就是如果一個產品市場供應不足的話,價格漲得很高,它帶來的利潤也會相應增高。那麼,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圖,就會都過來生產,那麼這樣就會造成產品越生產越多,然後價格就會降下來。按照他的理論,市場自己可以調節,政府無需過多介入。這就是古典經濟學的理論。
但是這個理論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的時候出現了問題。甚麼問題呢?就是亞當斯密沒有考慮到一個因素,那就是人的貪婪。比如,如果生產某個產品很賺錢的話,那麼可能很多人都會來生產這項產品,沒有錢的會跟親朋好友借錢或從銀行貸款,可是等到工廠建起來了,人也僱了,產品也生產出來了的時候,投資人突然間發現這個產品已經在市場上泛濫了,東西賣不出去了,自己所借的錢等於全部都賠進去了。這樣的事情大面積出現就會導致在某一領域出現現在所謂的「泡沫經濟」。上個世紀20、30年代的大蕭條與此有很大關係。所以當時的人認為,我們需要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怎麼調整呢?就是不能無度生產——你想生產甚麼就生產甚麼,要有一個計劃。怎麼計劃?就是根據,比如這個國家有多少人,這些人他們需要多少糧食,需要多少布、多少雞蛋、多少米、多少麵和油等,對每一項產品都進行計劃。生產多少,消費多少;需要多少,生產多少。這樣永遠都不會有供需的失衡,永遠也不會有價格的波動,他們認為這是解決經濟危機的一個方案,其實這也就是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
當時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有一個叫哈耶克的人,他寫了一本書,在1944年出版了,這本書的標題非常震聾發聵,叫做「通向奴役之路」。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政府,連你吃幾個雞蛋、買多少布、吃多少米都能夠控制的話,政府就控制了每一個家庭的經濟命脈,當一個人的經濟權利被剝奪的時候,他一定會喪失他的政治權利。如果讓政府來決定你能夠買多少米、吃多少雞蛋的話,那政府當然也就可以決定你不能夠買這些米、不能夠吃這些雞蛋。那麼也就是說,當一個政府控制了每個家庭的經濟的時候,它就必然會演變成為一個極權政府。人們會失去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這就是哈耶克的理論,叫通向奴役之路。
後來事態的發展確實證實了哈耶克的遠見卓識。因為所有的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都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就是產品短缺,所以社會主義國家,比如當時的中國出現了票證制度,無論你要買糧食、買布,還是買雞蛋、買油,都需要相應的憑證。再一個就是自由的喪失,在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裏,人們都沒有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
漢武帝過世後,當時那些文學賢良們和朝廷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之間的辯論,在我們今天看來,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爭。
他們在討論中還提到說,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約束人的慾望,否則人類慾望無限度地發展,會造成社會的敗壞。鹽鐵專賣制度就是政府對經濟的介入。其實漢武帝並不是意識不到,所以漢武帝晚年把政策調整為「休養生息」,定下由霍光來輔政。霍光也就對鹽鐵專賣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糾正。
◎儒家文化維繫統一
秦始皇還做了一件有利於統一的事情,就是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使得說不同方言的人可以通過文字互相交流;各地的歷史也能夠通過文字記載下來,使得後人還能認識這些文字,閱讀史籍。漢武帝做得比秦始皇更加系統。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六經」,把儒家學說變成了一元官學、官方唯一認可的學問。後世考試選官,都是以儒家經典為基礎的,這一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由於儒家是支持大一統的,所以儒家對中國統一的維繫,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中國之所以在多少年來分分合合的過程中,還能夠分裂之後再統一,跟儒家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也就是說,漢武帝不僅通過軍事征服,把統一變成了現實,也通過採納儒家的文化把統一變成了一種文化,從此「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中國人的人心。正因如此中國後來在經過長期的分裂之後,還能夠統一。比如:在東漢末年,從公元184年黃巾軍造反開始,中國就進入事實上的分裂狀態,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中間經過了四百年的大分裂。這四百年中,只有十幾年的時間出現了統一,那就是從公元280年,吳國被西晉滅掉,建立一個統一的晉國,但很快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十幾年之後中國又重新陷入分裂。而中國之所以在經歷四百年的分裂之後,還能夠達成統一,和漢武帝所採納的、注重大一統的儒家文化是分不開的。
我相信這種統一,不僅僅是一種安排,而且它背後有它更深的意義,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之所以能夠分久必合,秦皇漢武功不可沒。(完)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https://xtfy.ntdtv.com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