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遇到以前學過的問題,感覺自己知道答案,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這是為甚麼呢?

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洛杉磯分校的伊麗莎白比約克(Elizabeth Bjork)和羅伯特比約克(Robert Bjork)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答案與記憶的工作原理有關。

記憶有兩個與學習相關的功能。第一個是輸入功能,我們要將知識和技能儲存起來。這是一件很艱苦的工作,但是一旦儲存起來,這些知識和技能就將長期駐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第二個是輸出功能。你可以將此功能視為從記憶庫中檢索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檢索記憶不如存儲記憶穩定,因為檢索記憶受到學習條件的影響。如果你在某個特定情況下學習,但在另一個情況下檢索記憶,那麼你將很難記起需要的信息。時間上的延遲也會使檢索記憶變得困難。忘記並不意味著丟失記憶庫中的信息,可能只是檢索失敗。因此就出現了「感覺自己知道答案,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的情況。

伊麗莎白和羅伯特認為,要想對學習內容記得更牢,關鍵在於練習檢索記憶庫。你需要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激活儲存在記憶庫中的信息。要想將學習效果最大化,所謂的「不要對自己太狠」並不是一個好建議。事實上,研究人員建議在學習過程中添加一些挑戰或增加一點難度,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這些挑戰本質上是在不斷地練習從記憶庫中讀取信息,在不同的條件下讀取記憶庫中的信息。這樣做有利於鞏固知識,讓記憶更加牢固。最終達到隨時隨地都能從記憶庫中讀取需要的信息。那麼應該如何設置有利於提高學習效果的挑戰呢?

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下練習

總是在同一條件下練習會導致學習僵化,表現不佳。舉個例子,如果你只在白天理想的天氣下練習駕駛,那麼就無法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駕車。改變練習條件非常容易,就像在不同距離練習高爾夫球揮桿動作,或者自學之後參加小組學習。改變練習條件可以幫助你更靈活地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你將能夠在新情況中運用學過的知識。

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不要臨近考試才開始學習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法「一口吃成個胖子」。這也是為甚麼老師會將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安排到幾周,而不是在連續的幾天之內一次性教授給學生。因此,在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內容上,你可以安排多個學習時間段,每次專注學習一小部份。要專注於學習的質量,例如,對內容的掌握程度,而不要追求數量,例如,完成了多少頁書的閱讀。每個學習環節都是下一個環節的基礎。在開始每一個學習時間段時,首先回憶上一個時間段學習了甚麼內容。這樣做可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是在不同條件下練習讀取記憶。

交替學習

你經常需要學習不同的東西或完成幾樣功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一次只學習一樣或只做一項功課。不過,從長遠角度看,交替學習或做練習可以有助於提高你的學習效果。在多項學習之間切換需要多次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學習方式確實比較難執行,但是你會學得更好。

自我測驗

常見的學習方法都是被動的。你可能會重新閱讀一本書,以了解自己對內容的掌握程度。這樣被動的學習會讓你產生熟悉感,並且你可能會把這種熟悉感當作是在學習。其實,你需要使用主動學習方法來改善學習效果,例如自我測驗。小測驗需要你輸出學過的知識,更好掌握這些知識,建立更多能夠將記憶庫中的信息關聯起來的路徑,從而增強在未來讀取這些記憶的能力。

剛開始使用這4種方法時,你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在學習。不過,額外的付出終將獲得回報。你將學到比想像中更多的東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