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做了些甚麼?」他嘴裏吃著晚餐,彷彿不經意地拋出這個問題。當時我正靠在桌邊將傑克的雞肉切成小塊,我感覺到手中的餐刀像唱片跳針一般地刮過餐盤。

我明白約翰真心對我如何度過一天感興趣,但每晚當他問起這個問題時,我的手心就會開始冒汗,並且心跳微微加速。

我討厭這個問題

我討厭這個問題因為它讓我感到很渺小,覺得好像有必要辯解一下自己過去12個小時都做了些甚麼,但辯解對象不是約翰,而是我自己。我認為自己必須證明這一天有盡力工作、盡力帶小孩、盡力扮演好朋友的角色、盡力做志工活動、盡力……嗯……做好每件事。

但儘管如此,我卻總覺得還有甚麼不足的地方,還有甚麼事情沒做到位。我認為自己不夠努力,手邊的任務清單不斷增加,但我卻來不及完成裏頭的工作,又或者我不夠有耐心,對小孩發太多脾氣。

就算我一整天下來已憔悴不堪,就算我已將每分鐘都填滿,我卻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老實說,幾乎每晚聽到這個問題時,我心中就像擦乾淨的黑板一般一片空白。

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嗎?也許你應該改變的是想法。
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嗎?也許你應該改變的是想法。

若我能停下來好好地深呼吸,就會想起自己已經回覆了一大堆客戶的郵件、帶小孩去了圖書館、在遊樂場上追著孩子們、用零碎時間把好幾堆衣服拿去洗,並且在我的新網站上完成了一些重大進展。

但在我的眼中,自己並非如此;我不但沒有分享自己的成就,反而說了一堆自己沒完成的事情:我忘記幫傑克報名美術班、來不及去郵局、沒有寫好網誌的貼文,以及……

「哇塞!」約翰開玩笑地打斷了我,「你今天一事無成嗎?」確實在我心中,自己甚麼事都沒辦成。熱淚從我的臉頰緩緩滾落,我看不到自己「做成」了哪一件事。我很擅長發掘他人的長處,但卻似乎永遠看不到自己的成就。

破碎的彈珠罐

你聽過彈珠罐獎勵法嗎?這是一種教師常用的策略,我自己在教書的那幾年也曾使用過此種方法。規則非常簡單,每當有一個孩子做了一件好事,老師就把一顆彈珠放進玻璃罐中,當彈珠填滿玻璃罐時,就代表全班都可以獲得獎勵。

但令人興奮的不光是獎勵而已,當一顆新彈珠在玻璃罐裏彈來彈去時,會發出一種很實在且令人滿足的叮咚聲。有好多年我都對彈珠罐的魔力深信不疑,理由非常充份,因為它能激勵學生有好的表現。我們都希望能受到表揚,而這就是為何我認為每個人身邊其實都帶著一個隱形彈珠罐,並渴望能將罐子填滿。

「起床去運動。」一顆彈珠進罐!「幫孩子做午餐。」另一顆彈珠進罐!就像這樣,我們一天下來不斷叮叮咚咚地將彈珠丟進玻璃罐中。

但要是事情進展不順,這些想像中的玻璃罐反倒就會製造問題。比方說煮晚餐時忘記加進某樣食材,或是工作時錯過了交件日,我們不會只說一句:「啊!罐子裏沒有彈珠了。」相反的,我們會因為飽受打擊,而失手將玻璃罐摔在地上,碎成一片。

彈珠跟碎玻璃散落一地,儘管在破掉之前罐子幾乎全滿,儘管我們整整一天下來都表現得非常好,現在也全都覆水難收了!然而,我們非但沒有撿起地上那些自己過去所贏得的彈珠,反而是決定要趕緊獲取更多新彈珠。但一天下來,罐子似乎總是一次次地破得粉碎。

我們每天摔破的彈珠罐可多了,是吧?罐裏的彈珠灑得滿地都是,可見我們無法再依靠這個方法過日子,勢必得停止了。

但我們之中有太多人都認為自我價值與忙碌程度是成正比的。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若不夠忙碌就等於不夠成功,嘗試了各種方法想找出一個平衡點,但我們越努力,離成功反而越來越遠。

如同騎單車一般

我對「均衡」這一概念有著錯誤認知,認為均衡就是代表甚麼都要做,並且甚麼都要做得好。均衡兩個字聽起來很棒,但它充其量只是個生產力領域的流行詞,它會引導我們往錯誤的方向思考,認為我們應該要平均處理每一件事情。

若我們有著完美均衡的生活,事實上則代表著我們是停滯不前的,就像一顆原地亂轉的陀螺。只有打破這種平衡,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向後,才能重新掌握人生。

生活和工作很像騎單車,必須先打破平衡才能轉彎。
生活和工作很像騎單車,必須先打破平衡才能轉彎。

我們可以將保持平衡想像成騎單車,要讓單車直立不倒需要一些平衡感,但你是否嘗試過在單車靜止的狀態下保持平衡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得將身體稍微往前傾,然後踩動踏板來俱足前進的動力,其所創造出的動能可以讓單車向前邁進並且不會倒下。

騎單車時,我們能選擇往哪個方向轉彎,並且騎上自己真心嚮往的道路。我們能以轉移重心的方式來向左或向右轉,要想轉彎就必須先打破平衡。

各位能看到,當我們過著均衡且穩重的生活時,一切是平凡無趣的。只有在處理我們真正重視的事情時,生活才能充滿魅力。唯有當我們開始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上,才得以打破平衡。

生活中的三大區塊

儘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所有人的生活都仍是由相同的三大區塊所組成:工作、家庭與個人。

工作:此一區塊指的是我們的職業。你可能是自己創業的老闆或是在一家公司上班。而所謂的工作不一定要有收入,你可能是家裏的執行長,也就是一名家庭主婦,或著你還是在學的學生。

選擇全心投入工作的人,同事可能會成為相處時間最多的夥伴。
選擇全心投入工作的人,同事可能會成為相處時間最多的夥伴。

個人:我們生活中的這一區塊是和自我、人際關係與人際互動有關。包括我們和他人的連結,例如至親、家人、朋友,以及我們周遭的環境。我們的人生目標、興趣、健康等等,都落在此區塊的範圍,因為這些都算是自我的一部份。

家庭:此一區塊則包括了能讓生活順利運轉的任務和計劃。個人區塊是關於情感需求的部份,家庭區塊則是用來處理我們的基本需求。此一區塊涵蓋了家務與雜事:像是整理家裏、帶孩子參加活動、處理日常大小事。家庭這一塊非常重要,因為家庭能讓我們感到安全和安心。

母親必須付出許多時間在孩子身上,勢必會改變生活的型態。
母親必須付出許多時間在孩子身上,勢必會改變生活的型態。

這三種區塊都很重要,因此我們相信自己要付出更多,並將時間跟精力平均地分配到這三點上頭。

在這裏我想告訴各位一個事實,其實你是無法平均分配心力到這三個區塊,並且讓它們一直處於均衡狀態的,這是完全辦不到的事。

想要活出不凡人生就必須打破均衡,因為一旦我們決定側重某些事物,想花更多時間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時,就必須挪用到原本分配給其它事物的時間。我們無法將時間平均分配給清單中所有的任務。

容我解釋一下,我們都有三個關鍵資源可以運用及分享——時間、精力、專注力。每一個資源都是具消耗性的,一旦使用過就永遠拿不回來了。但若想儘量平均滿足上述三個區塊,則必須將這些資源分散得越廣越遠才行。如此一來,成果反而小到幾乎看不見,也會使得自己最終落得過度緊繃且精疲力竭的下場。

——本文摘編自《真的不需要這麼忙:做自己喜歡的、快樂的、有意義的事,拒絕崩潰的無壓生活練習》◇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