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都很忙碌,總希望在忙碌之餘有個心靈安養之地,世俗中人又不能日日外出寄情山水,這種煩惱古人是如何解決的呢?傳統文化裏,人們通常會在居住的建築後面再建個園子,把它設計成天然形成的自然山水一般,在喧囂塵世裏留一處寧靜之地讓心靈棲息,這便是中國古典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中最佳要數江南園林,有人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意思是:江南園林是天下最好的,而蘇州園林又是江南最好的。蘇州園林有拙政園、獅子林、留園、藕園等等。 

在江南園林中我曾去過拙政園,那裏幽靜古樸而雅致,很多參天古樹掩蓋著傳統的亭台樓閣,還有很多造型各異的盆栽,以及造型各異的窗,移步換景恍有人在畫中行的感覺。在這片山水之中很多煩惱煙消雲散,為甚麼中國園林能很好地滋養人的心靈呢? 

一、 觀畫入境 

傳統文化裏,中國園林把自然的美景和人文的意境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追求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也就是雖然園子裏的景致是人工設計的,但是它看起來好像自然形成的一樣,而且融合了中國的詩詞繪畫、建築雕刻等等藝術之美,讓人的身心在這樣的自然意境中得到充份的釋放。 

到了明清,文人、畫家會親自設計園林。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認為:房子是用來居住的,可以由工匠來建造,但園林是安放自己心靈的地方,所以得自己或請畫家來親自設計。所以很多中國古典園林是將繪畫的意境融入了其中,比如蘇州的拙政園,是明朝一位官員–王獻臣,他因為官場失意回到老家,建了這座園林,請了當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來設計園林。江南四大才子有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禎卿,其中文徵明的書畫、文章造詣都很高,他將山水畫的意境之美帶入拙政園的設計中。 

二、 詩情畫意

中國園林之美另外一個地方就是:中國人文之美,園中一些亭台樓閣的名字大都出自中國古詩文,比如拙政園裏有個「聽雨軒」,中國的詩詞裏有「留得枯荷聽雨聲」,雖然荷花已經乾枯了,但是並不把它們拔掉,在下雨的時候,聽聽雨落在荷葉上的聲音,也是別有一番意境,另外還有「畫船聽雨眠」這樣的詩詞等等,在美麗的船上聽著外面下雨的聲音竟然睡著了。在這樣美的亭台樓閣之上,古代文人望著窗外的美景,品茶作畫寫詩,想來也是一段難得的清雅時光。 

有了園林,也有了中國文化裏的那些美好,比如《紅樓夢》的大觀園裏有了寶釵撲蝶,有了史湘雲「醉臥芍藥蔭」,有了「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黛玉葬花,在園子裏崔鶯鶯遇到了張生,在折子戲裏有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詩詞裏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等千年佳句。 

三、 歸隱園林 

中國文人為甚麼會如此鍾情於園林呢?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其實是一體的,和山水對話,人能忘記小我樂而忘憂。生於世俗之中,雖不能每天歸隱山林,但卻可以歸隱於園林。 

雖然沒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也會有「雲破月來花弄影」的悠然心境;雖然沒有《獨坐敬亭山》的孤標傲世,也會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花間獨酌;縱然沒有《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林氣息,也會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澄澈心境,讓自我在這片自然中得以釋放。 

而現代社會的忙碌裏,人和傳統相連和自然相連的一個途徑,便是為自己營造一方山水氣息了,無論大小,我曾經採訪過一位園林設計師,他說他為很多人設計過很多園林,在他認為,最好的庭院設計是可以慰藉人心靈的設計,其實他說到了中國園林的實質,不僅悅目,更是讓人的心靈得以棲息。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雲水依」?◇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