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地處太湖之濱,風光秀麗,素以園林典雅聞名於世,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稱。蘇州園林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代,以後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其中拙政園即為蘇州古典園林之典範,也是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之一。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取晉代文人潘岳〈閒居賦〉中有「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句中之意而命名。其時,明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歸隱蘇州,在唐代文人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修建新園,其好友,書畫家文徵明也參與造園,歷時20年建成「拙政園」,是一座以水為主,疏朗平淡地反映自然風光的園林。

可惜王獻臣之子揮霍無度,一夜豪賭,將拙政園輸於當時的名門大家徐氏,隨後四百餘年,拙政園屢易其主,幾度興廢,可謂歷盡滄桑,現存園內建築多為清末時所形成,但依然保留了當初建園時的特色。

拙政園以水景取勝,樸素淡秀,屬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初建時,園林規模很大,「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王氏拙政園記》)整個園林建築稀疏,綠樹翠竹蔥鬱,山水相映,簡樸素雅,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體現明代園林「池廣林茂」的特點。

拙政園 (Fotolia)
拙政園 (Fotolia)

拙政園 (Fotolia)
拙政園 (Fotolia)

現在拙政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疏西密,綠水環繞,水面面積約占全園面積1/3。拙政園東部在明末已成廢墟,後歸侍郎王心一所有,以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命名。東園地勢開闊,建築疏朗。園中為涵青池,池北面的蘭香堂是東園的主體建築,周圍環繞梅樹、翠竹和桂樹;蘭香堂的西邊是一片梧桐與修竹,其間溪澗環繞,十分清幽;涵青池之南和左面有綴雲峰、聯壁峰,峰下有洞,是猶如〈桃花源記〉中描寫的「小桃源」。此外,還有紫羅山、漾蕩池、荷花池等景觀,整個東園一派田園風光。

西部園林在光緒三年歸富商張履謙所有,名為「樸園」。園內建築大都建成於清代,與東部和中部的風格有明顯不同。西園以池水為中心,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是西園的主體建築,裝修精緻奢麗,共用一廳,南廳種有曼陀羅花,北廳用來看戲、宴請賓客,其中水池呈曲尺形,對對鴛鴦在水中遊戲,故稱「鴛鴦館」。西園還有遂有八角型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六角型宜兩亭等景觀。

中部是拙政園之精華,山明水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以水為主體,一汪清池,池邊垂柳拂水,池中是太湖石堆出的假山,不遠處有錯落有致的亭堂,遠處一洞隱約可見,真是一處由山、水、石、池、林、亭、堂絕妙融合的天然景致。

拙政園中部遠香堂南。 (Liu Runen /Wikimedia Commons)
拙政園中部遠香堂南。 (Liu Runen /Wikimedia Commons)

拙政園中部見山樓。(Liu Runen /Wikimedia Commons)
拙政園中部見山樓。(Liu Runen /Wikimedia Commons)

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其北面與池水相連,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遠香堂南面是植有樹木的黃石假山。此外,梧竹幽居、繡綺亭、枇杷園、海棠春塢、玲瓏館、綠漪堂、堂西則有小飛虹、小滄浪等景觀分立於遠香堂東西兩側。整個中園疏朗典雅,富有天然情趣。

園內的小飛虹,是園中唯一的廊橋。(公有領域)
園內的小飛虹,是園中唯一的廊橋。(公有領域)

四百年來,不同的歷史階段給拙政園留下了其各自的特點,這也促成了其獨具特色的風格。在有限的空間中,以巧妙的布局,營造了賦予變化,而又多姿多采的精緻景觀。總體看來,全園以水見長,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園內花木繁茂,處處是垂柳、桃樹、翠竹和金桂,每到春天,繁花似錦、桃若紅霞、茶花似火;夏天池中香荷盛開;秋日滿園金桂飄香;寒冬則是梅花獨傲冰霜,四季風光皆以「林木絕勝」。

拙政園這座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的古典名園,產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擁有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立意深遠,建築精巧,不愧為名冠江南,勝甲東吳,成為中國私家園林之最。◇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