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過一個報道:在中國有一億人患有精神類疾病,如抑鬱焦慮等等。大家是不是覺得很震驚?為甚麼現代社會有這麼多人精神上有困擾?

我們從古人寫的詩、畫的畫中,能感受到古人心底的那種寧靜平和。不管順境逆境,他都能找到方法讓自己精神得到解脫。

為甚麼現在社會物質越來越豐富,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迷茫呢,好像丟失了自己。其實關於自我的迷失和找尋,古人也在探討,孟子曾說:「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意思是:人養的雞狗如果丟了,都知道把它找回來,但是如果自己的心丟了,卻不知道把牠找回來,做學問沒有甚麼別的,不過是把丟失的心找回來,讓心安放而已。

那麼怎樣找到丟失的心呢?人們現在太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了,因為有太多的吸引人的事物。比如電腦、手機、網絡,處處牽動著我們的心,人的心很難靜下來。但很多有智慧的人,往往都能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上。他們如何保持專注呢?調查發現很多領域的傑出人士,他們的生活其實很簡單,如喬布斯家裏沒有幾件傢俱,特別簡單。

面對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世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過一種極簡的生活,也就是從物質和精神上都做減法。

如斷捨離,在我們的生活中,儘可能減去那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比如衣櫃中很久都沒穿過的衣服、櫥櫃中根本沒用的東西等等……只留下有用的,自己經常用的。

在社交上退出根本沒有甚麼交集的社群,和自己家人、真正的知己多多互動等。在精神上減少對過去的追憶,也減少對未來的擔憂,讓自己能夠真的活在當下,這樣更容易在眾多繁雜混亂的秩序中,給自己整理出一個簡潔的空間,讓心靈得到安放。

其實古人早說過:「養生莫過於養心 養心莫過於寡慾」,意思是: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滋養,最好的方式是滋養這顆心,滋養心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心靈對外界的期待、慾望。

《菜根譚》上說:「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了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意思是如果能減少交遊,便會減少紛擾,如果能減少言語,那麼便會減少不必要的事端,如果思慮減少,那麼精神便會更加充足飽滿。

其實精神和身體是相互關聯的,人的情緒能夠影響人的身體,思想的清簡,也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如《紅樓夢》中林黛玉,天天思慮繁多,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所以脾胃就不好。

所以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僅需要從物質上減少,精神也需要去減少,那些受精神疾病困擾的朋友,可能因為頭腦裏裝了太多雜亂的情緒,比如擔憂、失望、悲觀等等。如果像雜物一樣把它清理出去,或許自己就能得到更簡單的快樂。◇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