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祭祀禮儀源自夏商周朝的「四時之祭」(《禮記.王制》),其中以春、秋祭祀最為重要。每年的春分與秋分前後,新界宗族成員均相聚一堂,有的族人甚至不辭辛勞從外國回港,只為參與祭祀祖先的大事,慎終追遠,緬懷祖德,以沿孝道。在春秋二祭中,本地大族或在祠堂祭祀列祖,或前往先祖墓地祭拜,沿襲「太公分豬肉」的習俗,在重要的祭祀儀式後「食山頭」,舉行盆菜宴。隨著時代的更迭,「食山頭」的形式也有所變化,過去人們在山頭祭祖後就地生火煮食,如今很多已演化為下山後再相聚食盆菜,不變的是那份對家族的情懷。
《詩經・小雅・蓼莪》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可憐的父母啊,生我養我是多麼辛勞)」,所抒發的便是孝子對已逝父母的懷念之情,也是最早記載祭拜親人的詩歌之一,體現古人對「孝道」的推崇,體會父母的恩情。祖先的恩澤庇佑後人,後代敬祖拜祭先人也是盡孝的表現。新界宗族建立祠堂,供奉祖先,在春、秋舉行拜祭,習俗一路延續。各大家族的祭拜安排不同,部份家族的秋祭從拜開基祖開始,到拜太公,再到拜自家的先人,時間長達數周。
祠堂祭祀 敬祖思源
祠堂是家族禮儀的中心,供奉和祭祀祖先,分為宗祠與家祠。每年的春秋二祭,祠堂是重要的祭祀場所之一。
在每年的黃曆二月初二,上水廖族會齊聚廖萬石堂舉行祭祀儀式,敬備三牲(燒肉、雞、魚)酒禮、香燭果品,並備六樂一隊在儀式中奏樂。當日上午,男性族人在族長的帶領下進行拜祭,依輩份長幼齊肅立於正堂階下,遵執事(指導及協助春祭儀式進行者)指引分別奠祭。禮成後,六十一歲及以上的男性耆老可領取胙肉一份,以示其福壽綿延。同日下午則在祠堂內舉行盆菜宴,招待村中長者。
粉嶺圍彭氏族人也在黃曆二月初二於彭氏宗祠舉行春祭,在族長的帶領下祭拜粉嶺村始祖彭桂,以及其後十六世,共八十八位祖先。敬祖的意義匪淺,海外彭氏宗親會副理事長彭玉勝表示,粉嶺圍之族人,有敦厚的特質,多承傳來自粉嶺圍彭氏全族第一代祖先彭桂公的曾祖父舜章公(字延年,號震峯)。據彭氏宗譜記載,舜章公是一名清廉的好官,時時為民著想,在江淮一帶發生旱災和蝗災期間,顆粒無收,民不聊生,他奏請皇上開倉濟災,並在受災期間免除稅收。他敦厚愛民的事跡感動百姓,並受彭族後人的敬仰。彭玉勝認為,祖宗的恩澤福蔭後人,祭祖的意義在於飲水思源,希望後輩都能理解並遵從祖訓。位於粉嶺圍的思德書室是彭氏家祠兼家塾,供奉六世祖彭思隱至第十六世祖,每年二月初五舉行祭祀儀式,近兩年恢復唱禮,過程莊重,彰顯儒家的禮樂制度。
定居屯門700多年的陶族,在每年的春分日及秋分日均於屯門屯子圍五柳堂陶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族人穿上長衫、走三圈大禮、祭祀叩拜,過去的分生豬肉的儀式,現在以派港元代替。陶氏初世祖文質公第20代傳人、屯門青磚圍村代表陶錫源指,祠堂曾在1926年大修,延續祭祖傳統至今,族人對祭祖儀式都非常重視,可以通過儀式拉近族人之間的距離,希望能一直維持下去。
上山祭祖各具特色 「食山頭」延傳統習俗
除了在祠堂祭祖外,黃曆九月期間,不少家族還會前往祖宗墓地進行拜祭,祭祀儀式各具特色。上水廖氏除了族人參與外,還會邀請學生組成的上水鄉廖族省墓隊,到墓地紀念先人;屏山鄧氏仍保留著傳統的在拜山後就地生火煮食的「食山頭」習俗;而粉嶺圍秋祭的「食山頭」在祠堂舉行,一連三日「打盆」,由族人親手製作盆菜。
上水廖氏秋祭約持續兩個多星期,其中最為盛大的日子是九月初九、初十(重陽的正日及翌日),廖氏族人先後在廖族開基祖廖仲傑位於上水金錢村鰲地的衣冠塚墓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虎地墓地祭祀,隨後的日子,廖族會按祖宗輩份前往不同的山頭祭拜。由於鳳溪各中、小學與廖氏的淵源甚深,這些學校每年都會組成上水鄉廖族省墓隊,在九月初九、初十與族人一起到墓地祭祀,唱省墓歌。下午在鳳溪學校聚餐食盆菜,今年初九人數約六百人,與往年相若。
粉嶺圍彭族的秋祭也會持續約半個多月,自九月初八起開始祭祖。九月初八當日,由粉嶺圍、粉嶺樓、掃管埔、汀角及蕉徑的彭氏宗族成員所組成的大德堂負責拜祭開基祖——宋初太始祖彭公及二世祖。墓地位於粉嶺皇后山軍營,目前正在興建公共屋邨。據悉,該墓地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曾於民國六十年重修。族人在族長帶領下進行祭祀儀式。儀式結束後,眾人回到彭氏宗祠享用盆菜,盆菜特色在於即場「打盆」,在宗祠內柴火烹飪。彭氏族人一連三日會進行較大規模的祭祀儀式,也都會在祠堂內「打盆」。隨後的日子,族人則按祖先輩份到不同的山頭祭拜,一直持續到黃曆九月底。
當下最具特色的「食山頭」當屬屏山鄧氏坑尾村「維新堂」的春秋二祭,每年清明前夕及黃曆九月初五,他們仍保留攜帶煮食用具、新鮮豬隻和其它食材,前往龍鼓灘拜祭十八世祖鄧若虛,隨後即場烹飪盆菜,食材包括枝竹、筍蝦、魷魚和豬肉,參與祭祀的族人六人一圍,席地而坐享用盆菜。鄧氏第26代傳人鄧東照提到,過去交通不便,族人會從屏山一路行至龍鼓灘,清晨四時就要起身出發,至中午到達目的地。黃曆九月十八日,族人則前往蓮花山祭拜十五世祖妣萬氏和十六世祖妣陳氏,也同樣在山頭煮食,族人從荃錦坳林道出發,攜帶食材和煮食器具至墓地,需時約四十分鐘腳程。多年來主理盆菜的鄧聯興也是鄧氏第26代傳人,當時自己的父親與鄧東照的父親一齊搭檔參與祭祀活動,如今機緣巧合,自己又能與鄧東照一齊主理傳統活動,也很珍惜這一緣份,希望也可以為延續傳統盡一分力。
*********
新界各宗族的春秋二祭各具特色,對於宗族成員而言,每年的祭祖活動是感恩祖先恩澤、凝聚族人的重要習俗,將「孝道」一路延續,無分彼此,團結和睦。◇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