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美麗華酒店宴會廳萬壽宮,幾乎每晚都會上演以《水滸》故事為基礎的經典木偶劇目《大名府》,揉合各類高難度技巧,各類武打場面令人眼花繚亂,且有頂碗、轉碟、走扁帶等雜耍技藝。青年時代的黃暉也是木偶劇團中的一員,能夠在劇院中嘗試不同的角色,自此也開啟了他人生中的表演之路。如今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仍然活躍在舞台上,常常獲邀巡迴世界各地表演,甚至還有外國人慕名而來跟他學藝。身為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總監,他常常開辦工作坊,教授傳統木偶、皮影操縱技巧,盼能透過各類活動令更多人認識傳統技藝的獨到之處。
來自「木偶之鄉」福建泉州的黃暉,兒時便看著木偶戲長大,對操縱木偶背後那隻手充滿好奇,小小的木偶能夠騰雲駕霧,上天下海,無所不能,究竟木偶有甚麼奧妙?操縱木偶有哪些技巧?十七歲的黃暉開始拜師學藝,每天苦練七、八個小時的基本功,為的是將那小小的木偶活現在舞台上。當初的汗水,換來了今天的嫻熟技能,木偶皮影戲也成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份。
木偶戲集藝術大成
黃暉介紹起木偶的起源、設計,表演的歷史故事,都如數家珍。他眼中的木偶戲,是越學越深奧的藝術。
從少年開始學師,至如今成為人師,黃暉都認為木偶戲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一個學無止境的藝術:「雖然木偶是木,或者皮做出來,沒甚麼表情,如果你沉迷下去,你發覺會有很多吸引你的地方。好像在裏面有雕刻、手工、美術、文學、歷史、音樂,這些全部都在節目裏面包含進去。特別是,對我們這些木偶表演者來說,它不僅僅是表演,它每一樣東西都要涉及到,燈光,音樂等,起碼你都要會,知道怎麼去設計,才是比較全面的。這是比較有挑戰性的,其實到現在我們每一日都在學習。」
來到黃暉在石硤尾的工作室,可以看到各類木偶陳列其中。黃暉介紹,木偶劇表演一般有四種常見類型,包括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及皮影戲,而不同類型的木偶都有不同的特點,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而運用不同類型木偶來表現,這也是他對木偶戲發展創新之處。
仔細留意,工作室內有縫紉機,有的戲服的設計及修補還得依靠手工進行。觀察黃暉團隊排練木偶戲的過程,一個舞台從無到有搭建起來,到調試燈光、聲效,每一個環節都要一絲不苟。做一場木偶皮影舞台劇,背後所花費的心思還真不少。
木偶戲成就夢想世界
黃暉將木偶戲表演當作自己一輩子的職業,對他來說,這是一份他很喜歡的工作。木偶吸引他之處,在於能夠成就他夢想中的世界。黃暉描述:「可以用木偶做出很多動作,其實人未必可以做出來的。這個角色無論怎樣我都做得到。」
他表示,如今自己已經六十多歲,但在舞台中他的身份可以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孩,也可以一個人扮演千軍萬馬,在木偶戲的世界裏,演員是不會受年齡限制的。在木偶戲中,演員也相對安全:「對一個真正的演員來說,表演中有機會失手,我射你一箭,他斬我一刀來說,一定有個萬一的。但是我用木偶去做,就算多激烈都好,在表演上我們就沒有這個壓力。」
舞台的佈置方面,黃暉可以隨心打造任何他想要的場景,似有一個時光機在他手中任他玩轉,能夠讓他回到自己想生活的時代。黃暉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將木偶戲賦予新的活力。十多年前他曾經編寫過一個劇目《歡歡幻想曲》,在不同學校巡迴演出,他在故事中設計了多個不同的年代與場景,如春秋戰國、唐朝、宋朝、三十年代的上海等,他認為木偶的世界豐富多姿,也相對其它的演出來說準備的材料較少,便能打造出許多有趣的演出畫面。
傳統與承傳
木偶戲的歷史源遠流長,黃暉認為傳統是不可以遺忘的,但是在如今一個節奏快的時代,木偶師傅也應該在傳統中創新,用新的表演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到木偶戲的妙處。
黃暉自二零零一年成立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目的是推廣中國傳統木偶皮影藝術,多年來也堅持到各區的大、中、小學舉辦課程及表演,也常獲邀到海外訪問和參加國際木偶節,並在多個國家和地區作巡迴演出和舉辦木偶皮影展。他喜歡與學生們交流,了解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他發現如今的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學的認識相對薄弱,例如他們常將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混淆。黃暉正在構思一部新的木偶劇,希望能將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用四種不同類型的木偶展現出來,內容中可能會設計一些有趣的人物角色錯配的情節,希望能透過互動劇場,讓學生們將名著中的人物對號入座,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能夠學習文學與歷史。
在過去,木偶技藝學習是一項不公開的活動,但如今黃暉十分願意把自己多年的經驗傳授給他人。前年德國藝術家搭檔Franziska Lamprecht與Hajoe Moderegger在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參加學者駐留計劃,認識了木偶戲,希望能夠拜黃暉為師,學習木偶技藝。黃暉也非常樂意與他們交流,更一起創作了新的劇目《鍾馗.地府重塑》。黃暉也希望木偶戲能夠走向世界,繼續發展。
*********
在傳統與現代藝術間,黃暉認為需要取得平衡:「做傳統的東西來說,一定是對傳統文化,就算不多不少都要去了解,有興趣,你才會將這些傳統的東西融合到現代的表演中。因為如果我現在再原原本本去做傳統的故事來說,迎合社會來說,那個節奏未必會更受用。如果我們將全部這些做得很西式,人們亦都可能未必會了解到這些怎麼演化出來。」這些年來,他也不斷在學習、創造,並和不同的文化團體合作,希望能探索出一條新的木偶劇之路。◇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