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對於壓力有較敏感的反應,不論是緊張累積太多的壓力,還是生氣、焦慮等導致情緒波動起伏過大,皆有可能造成腸道不適而引發腹痛,時間久了轉成慢性,則形成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何謂腸躁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重嘉說,大腸激躁症又稱為腸躁症,屬於功能性腸胃疾病,亦即腸道機能發生異常,但各項檢查結果應排除其它可能引起相似症狀如感染發炎、潰瘍、憩室炎、癌症等疾病,並且未觀察到生理結構上的缺陷。腸躁症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而且腸躁症是一種長期的健康異常狀況,症狀也可能會改變、消失或反覆發生。

腸躁症的症狀

反覆性的腹痛、便秘或腹瀉為腸躁症的主要症狀,有時也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或是同時發生腹脹、放屁、腸鳴、腸道運動習慣改變等症狀。罹患腸激躁症的患者,以無法妥善處理壓力的年輕人居多,但近年來生活壓力逐漸升高,年齡層較大的患者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中醫治療腸躁症

陳重嘉表示,中醫治療腸躁症的目的是緩解腹痛和調整排便習慣。腸躁症的病因以情志因素最為重要,而肝的疏泄、代謝功能和情志有密切關係。本病雖西醫病位在自律神經、大腸、小腸,但與中醫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肝經由調節氣機的升降亦會影響大腸的傳化功能;不論是憂思氣結傷脾或鬱怒傷肝,都會導致肝、脾不和,致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肝氣鬱滯,橫逆脾土,亦導致脾失健運,影響腸道蠕動功能而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秘。

所以本病病機主要在於肝、脾不調,運化失常,大腸傳化失司,日久及腎,形成肝、脾、腎、腸、胃諸臟腑功能失常。因此早期出現每因情志抑鬱即腹痛、腸鳴、泄瀉,瀉後痛減多屬肝鬱脾虛證;若出現腹痛或腸鳴、腹瀉、大便黏膩不暢,或腹瀉、便秘交替、煩悶納差、脘腹喜噯多屬肝、脾不調,寒熱錯雜;後期會累及腎,可表現黎明腹痛、腸鳴即泄、瀉後痛減、形寒肢冷,腰、膝痠軟屬於脾、腎陽虛等證候。故「疏肝理脾」是治療腸躁症的主軸,藉由疏通調達諸臟腑、補虛瀉實來調整氣血的通暢順達。

改善生活與飲食的習慣

陳重嘉提出,腸躁症除了可進行中醫調理治療之外,也建議患者要改善生活與飲食的習慣。生活習慣的調整,要增加運動量,儘可能減少生活中易造成壓力的情形,且獲得充足的睡眠;還可做一些紓解壓力、舒緩焦慮的活動,例如:打坐、瑜伽等,適時調整心情,以減輕腸躁症的症狀。

對於飲食習慣的調整,要改變飲食內容,有助於改善腸躁症。要多攝取膳食纖維幫助改善便秘,遵循「低FODMAP飲食」(low FODMAP diet)模式,以避免攝取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研究認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改善腸躁症,建議多攝取豆類、水果、燕麥產品等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此外,避免食用含有麩質的食物,麩質多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與其製品中,所以要少攝取穀片、穀類、意大利麵等食品。

陳重嘉提醒,腸躁症難免會造成生活或工作上的困擾,但是只要患者能耐心接受治療,遵照醫囑改變飲食習慣、經常運動,並且適當紓解工作壓力、舒緩焦慮,就能擺脫腸躁症的糾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