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攀爬至八千多米的高峰,還是潛入深海,都能感受到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當前冰川融化加速,極端天氣增多,氣候變化問題令人擔憂。海洋保育方面,據聯合國報告,每年有1300萬公噸塑膠流入海洋,造成每年10萬隻海洋生物死亡及其他破壞。香港的塑膠問題亦不可小覷,近年來也有不少大小團體自發進行海岸清潔活動,「走塑」意識越來越深入民心。

在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與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期間,世界不少城市均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以提升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香港亦有系列推廣活動,饒宗頤文化館與大館,均有豐富的活動供市民參與,透過環保互動攤位、展覽、工作坊及音樂表演等形式,令市民認識到氣候變化的嚴峻性,及「走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洛子峰頂的「氣候告急」

上周末,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於饒宗頤文化館舉辦「I Sea You 海洋日」活動,首名登上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的香港人黃偉建,亦到場分享對氣候變化所做的研究及親眼見證。

黃偉建關注氣候問題,今年到尼泊爾攀山過程也見證了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威脅。(綠色和平提供)
黃偉建關注氣候問題,今年到尼泊爾攀山過程也見證了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威脅。(綠色和平提供)

今年5月,黃偉建登上8516米的洛子峰,他在山頂拉起「氣候告急」的橫額,呼籲港人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洛子峰雖然為世界第四高峰,但黃偉建表示,其難度高於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原定於去年攀爬洛子峰的他因冰川融化速度太快,最終只能放棄登山,今年再次挑戰。他在分享會上展示了他見證的雪崩景象,自己也是九死一生。他還提到,近年來冰川融化的速度更快,闊度變窄,過去跨過冰川需要五條鋁梯連接,但今年只需一條鋁梯便可越過冰川,可見氣候變化對冰川的影響。他認為如今的氣候危機與當下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關,當極端天氣越來越多,海平面上升,會帶給人類可怕的後果。

他分享,看起來氣候變化的議題很大,但若每一個人都能重視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減碳、減廢,每個人都付出一點點,就能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首名登上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的香港人黃偉建分享對氣候變化所做的研究及親眼見證。(曾蓮/大紀元)
首名登上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的香港人黃偉建分享對氣候變化所做的研究及親眼見證。(曾蓮/大紀元)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於饒宗頤文化館舉辦「I Sea You 海洋日」活動。(曾蓮/大紀元)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於饒宗頤文化館舉辦「I Sea You 海洋日」活動。(曾蓮/大紀元)

海洋生物與微塑膠

全球有72%的面積是海洋,卻只有約2%受到保護。人類對海洋無限度的索取,導致海洋傷痕累累,如過度捕撈、海水升溫及變酸、塑膠污染、石油開採等,都是當前面對的問題。其中塑膠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最為直觀。

世界環境日與世界海洋日期間,環境運動委員會(環運會)在大館舉辦「走塑FUN墟」活動。(曾蓮/大紀元)
世界環境日與世界海洋日期間,環境運動委員會(環運會)在大館舉辦「走塑FUN墟」活動。(曾蓮/大紀元)

今次由環境運動委員會(環運會)主辦的「走塑FUN墟」活動中,環保基金「水口放大鏡」設立攤位,為市民介紹當前南大嶼山水口發現的海岸垃圾,指導市民用顯微鏡來細看微塑膠,並有專員示範從沙中分離微塑膠,認識微塑膠對環境、生物的影響,並介紹具有「活化石」之稱的海洋生物馬蹄蟹。項目負責人黃先生介紹,在未來的兩個月還會繼續與各調查員一起開展馬蹄蟹調查活動,了解人為干擾對馬蹄蟹的影響,一同為保育馬蹄蟹出一分力。

南大嶼山水口發現的微塑膠(左);有「活化石」之稱的海洋生物馬蹄蟹(右),可能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陳仲明/大紀元)
南大嶼山水口發現的微塑膠(左);有「活化石」之稱的海洋生物馬蹄蟹(右),可能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陳仲明/大紀元)

「水口放大鏡」項目負責人黃先生向家長與小朋友介紹微塑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陳仲明/大紀元)
「水口放大鏡」項目負責人黃先生向家長與小朋友介紹微塑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陳仲明/大紀元)

常常自發前往大嶼山、西貢海灘清理海洋垃圾的義工沙沙,分享自己清潔海灘的體會:「我們見到的很多垃圾,形形色色全部都是塑膠。我們本著一個心,整個團隊都是這樣想,執得幾多是幾多,希望盡量減少塑膠對大自然的傷害。」她最擔心的是微塑膠對人身體的影響,如今對微塑膠的研究越來越多,也凸顯了其對生物的威脅。沙沙相信自己頂風冒雨「執垃圾」是值得的,為了自己及下一代的健康,希望能透過身體力行,讓更多人知道塑膠對環境的危害,從而呼籲更多人「走塑」,在食物鏈中減少塑膠的威脅。

沙沙(右一)常常與好友一起自發前往大嶼山、西貢海灘清理海洋垃圾,為大自然盡一分力。(陳仲明/大紀元)
沙沙(右一)常常與好友一起自發前往大嶼山、西貢海灘清理海洋垃圾,為大自然盡一分力。(陳仲明/大紀元)

環運會主席沈祖堯教授分析了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他指出,微塑膠可以腸道部份位置發炎,不只是影響腸胃功能,還可能影響到心臟的機能,市民大眾應提高警惕。

面對當下塑膠問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即棄塑膠用品,實踐源頭減廢。他建議市民可以在如下四個方面「走塑」,實踐起來並不難:自備環保袋、自備水樽、走飲管及自備餐具。

世界環境日與世界海洋日活動中,各主禮嘉賓手持「走塑四寶」,包括可重用餐具、食物盒、水樽及購物袋,呼籲市民「撐走塑」。(曾蓮/大紀元)
世界環境日與世界海洋日活動中,各主禮嘉賓手持「走塑四寶」,包括可重用餐具、食物盒、水樽及購物袋,呼籲市民「撐走塑」。(曾蓮/大紀元)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上塑膠泛濫,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類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自在人心中「貪方便」所造成的後果,各類即棄塑膠因人為了自己生活方便而產生,在過去沒有「膠」的年代,其實一樣有更天然的替代品。行多一小步,想想如何用自己的行動減廢,或者因為自己小小的付出,就能為下一代留下潔淨的山川與海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