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常常好奇「躁鬱症」指的是甚麼狀況?甚至有些人會用我今天很「躁鬱」來形容自己。其實一般人認為的煩躁、不耐煩並不是躁鬱症的症狀,那麼在精神醫學的定義裏,到底怎麼樣才符合躁鬱症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生張祺康說,躁鬱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在青年期發病後會出現情緒經歷狂躁的時期與憂鬱的時期,這種在天平的兩極擺盪的狀況英語形容叫作「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5)中的說明,躁期的症狀是持續一星期以上,以情緒躁動與高亢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主要病徵為情緒高昂易怒、易激動、目的取向活動和高風險享樂活動增加(性、金錢活動增加)、睡眠的需求減少、多話、注意力不集中、自尊膨脹、思考飛躍。鬱期是指持續二星期以上的低落情緒、失去興趣、睡眠失調、食慾改變、疲勞或失去活力、思考講話速度變慢、專注力下降、無用感及罪惡感、自殺意念等。
張祺康說明,躁鬱症患者經常處在情緒的交互蹲跳中,而情緒會明顯影響生活,需要固定服藥才可穩定病情,即使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有些患者也經常因為擔心壓力會影響發病而無法接受一些生活上的挑戰。另外,也有一些患者經常會為了追求人生的自我實現,而不斷讓自己反覆處在容易發病的環境中,常見的人生關卡,對於患者來說都有可能是過不去的一道鴻溝。
張祺康在此提醒民眾,若您不幸正處於躁鬱的幽谷中,除了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之外,也要不斷探索,進一步了解自己,才能和自己的疾病和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