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香港電車愛好者,80後的香港電車迷會會長李俊龍(Eric)廣為人認識,他曾經與朋友合夥在山頂廣場創辦了香港首間「香港電車文化館」,展出香港及世界各國與電車相關的藏品與歷史資料,廣受歡迎。文化館因山頂廣場維修工程及租約期滿而結業後,李俊龍再轉至小西灣經營「叮叮老香港辦館」,盼將電車及昔日香港文化延續下去。電車是李俊龍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增添了不少光彩,也改變了他曾經靦腆的性格,變得獨立敢言,努力為電車發展發聲。

和李俊龍聊天,總能被他爽朗的笑聲感染,談起電車的話題便滔滔不絕,面對鏡頭也坦然自若。其實李俊龍小時候是一個十分靦腆的男仔,不善言辭,容易被人欺負。對電車的熱愛為他打開了另一扇門。

緣起:駛過春秧街的電車

在李俊龍的印象中,位於北角的春秧街是童年最深刻的記憶,這裏是香港唯一供電車穿過行駛的露天傳統市集。兒時的他常常跟著母親到春秧街市集買菜,那時候的市集沒有現在那麼整齊,小販隨意周圍擺整條路,當電車一通過的時候,小販就即刻讓開條路,電車過了之後再擺檔。這個情景一直被李俊龍銘記。這裏也是他開始認識電車的地方。「叮叮」的迴響在他腦海中縈繞,五顏六色的電車駛過,這些電車背後的故事是甚麼?未來又要怎麼發展?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鑽研與探索。

李俊龍在小西灣創辦的「叮叮老香港辦館」,以電車與春秧街市集為主題。(陳仲明/大紀元)
李俊龍在小西灣創辦的「叮叮老香港辦館」,以電車與春秧街市集為主題。(陳仲明/大紀元)

如今,李俊龍在小西灣創辦的「叮叮老香港辦館」,以電車與春秧街市集為主題,售賣生活家品、小食以至舊唱片等雜貨,將他童年的記憶融入其中。

李俊龍在小西灣創辦的「叮叮老香港辦館」,以電車與春秧街市集為主題。(陳仲明/大紀元)
李俊龍在小西灣創辦的「叮叮老香港辦館」,以電車與春秧街市集為主題。(陳仲明/大紀元)

李俊龍平日有全職工作,周末則到店舖做店長。(陳仲明/大紀元)
李俊龍平日有全職工作,周末則到店舖做店長。(陳仲明/大紀元)

生活因電車而豐富

讀中學起,李俊龍開始搜羅各類電車的資料,了解電車發展歷史。千禧年網絡興起,他在網上開設了電車討論區「電車之友」,幾年間吸引了一批電車愛好者;2006年,他發起成立「香港電車迷會」,不定期舉辦模型交流、遊電車河、攝影分享等活動。

李俊龍也喜愛收集電車模型,甚至嘗試自己設計模型,在十年前曾經設計出「電車小鎮」,後也曾嘗試過設計不同的電車模型,因設計得太漂亮,令母親以為是商品而賣出。

近年來,他更與電車公司合作,製作一些電車紀念品,他參與其中的設計,包括電車的配色、樣式,甚至包裝,這個過程也讓他認識到自己在設計方面的才能。

李俊龍與電車公司合作,設計製作電車紀念品。(陳仲明/大紀元)
李俊龍與電車公司合作,設計製作電車紀念品。(陳仲明/大紀元)

談及電車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改變,李俊龍如是說:「電車可以令我自己發掘到自己平時不會做的事情,如果我不是喜歡電車,我可能是一個很平凡的打工仔,朝九晚六,返工放工,放工後又不知道應該做甚麼。但是現在我可以開創到我自己不同的平台,原來我自己開一間舖頭都可以的。」

2013年底,李俊龍在山頂廣場開設了全港首間「香港電車文化館」,將自己及電車迷的藏品與眾人分享,吸引了不少市民及遊客參觀,將香港電車文化傳播世界。

位於山頂廣場的香港首間「香港電車文化館」,開辦五年,現已結業。(受訪者提供)
位於山頂廣場的香港首間「香港電車文化館」,開辦五年,現已結業。(受訪者提供)

李俊龍有出版書籍的夢想,這個夢想也藉電車而實現。2011年6月,首度自資出版書籍《電車摯友》,2012年出版《香港電車百年情》。在2014年李俊龍第一次與書商合作,編著《香港電車:叮囑110年》,透過訪問、懷舊明信片和舊相片,將百年電車的風貌與讀者分享,更提出了電車發展的構想。他認為,是自己對電車深深的喜愛,才令他如此有動力參與各類項目,除了豐富自己的生活,也為電車的發展與傳承盡一分力。

2014年李俊龍第一次與書商合作,編著《香港電車:叮囑110年》。(陳仲明/大紀元)
2014年李俊龍第一次與書商合作,編著《香港電車:叮囑110年》。(陳仲明/大紀元)

促電車發展非停留於單純保育

李俊龍認為,香港很少有事物能因為回憶、歷史而留下,香港電車也一樣,不應該停留在歷史記憶和保育方面,而是一種實用的交通工具,延續百年為市民服務。李俊龍說:「電車真的要有它實際的功用,實際的回報,才會繼續生存。」

電車給不少人的印象是一種落後的交通工具,沒有冷氣、運行速度慢,與現代人追求舒適的車廂環境、高效率的生活背道而馳。在大眾媒體中,常常重視描述「電車」帶給人悠閒的感受,強調電車的美感而忽略了它的實際功用。李俊龍舉例,在歐洲不少地區仍以電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當地的電車公司致力開發新的路線,發展新的電車型號,也改善車廂環境,如安裝冷氣、提升內部系統等等,令電車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在香港,電車的載客量在10年間從25萬人次跌倒18萬人次,在電車發展方面停步不前,實在值得反思。

李俊龍認為,改變人們的觀念很重要,電車是否可以在香港繼續留存,單單靠「保育」的呼聲是不夠的,需要群策群力改善電車系統,讓更多人了解到電車的價值,例如站點方便、無尾氣污染、噪音較少、營運成本低、票價相對便宜,而且大部份車廂已安裝了冷氣等等。當電車真的成為市民出行的重要選擇後,才是真正對電車的「保育」。

「叮叮老香港辦館」內有不少李俊龍有關電車的收藏品。(陳仲明/大紀元)
「叮叮老香港辦館」內有不少李俊龍有關電車的收藏品。(陳仲明/大紀元)

李俊龍喜歡收藏電車模型,在店內展示自己的收藏品。(陳仲明/大紀元)
李俊龍喜歡收藏電車模型,在店內展示自己的收藏品。(陳仲明/大紀元)

* * * * * * * * *

「叮叮⋯⋯叮叮⋯⋯」行駛在路上的電車發出聲響,在李俊龍眼中的電車富有生命力:「我覺得電車是陪我成長的一個人,我會當他是有生命的,不是一個死物,我會覺得每一日見到他都會有一個很舒服的感覺。」

電車伴隨李俊龍成長,改變著他的性格,多年來他為推動電車發展做了不少工作,過程中有苦有樂,也豐富了他的人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