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彷彿是為戰爭而生的神將,於戰事最激烈處從天而降,完成英姿颯爽的首次亮相。彼時,兩路諸侯公孫瓚與袁紹對峙於磐河,公孫瓚被敵將文醜追殺得披髮墜馬,好不狼狽。在性命攸關之際,一飛將縱馬挺槍而出,力戰文醜。

公孫瓚眼中的恩人是位非凡神武的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回合,勝負未分。」他的出場直如猛虎下山,霹靂驚弦,立刻扭轉戰局。

退敵之後,公孫瓚忙問姓名。少年的態度卻十分恭謙:「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他本跟隨袁紹,因見他無「忠君救民」之心,故來投奔。

趙雲畫像(公有領域)
趙雲畫像(公有領域)

公孫帳下識少年

此後,相貌堂堂、勇冠三軍的趙雲成為公孫瓚麾下的一員猛將。他秉持「良禽擇木而棲」的信念,欲輔助明主,實現救民之志,是世間難得的心懷忠義又具膽識的真英雄。因而公孫瓚喜而納之;劉備結識他後,更生惺惺相惜、相見恨晚之感。

去紹從瓚,並不是趙雲最明智的選擇,但因此遇到劉備,卻是莫大的造化。身在平原的劉備得知公孫瓚遇敵,率部助戰。收兵後,公孫瓚為劉備引見趙雲。一見之下,劉備立即被其英睿之氣所吸引,「甚相敬愛,便有不捨之心。」

一月後,董卓的一紙詔書,便讓兩路諸侯休戰言和。趙雲方知公孫瓚並非棲身良木,痛恨不已。他與劉備分別時,執手垂淚,不忍相離,更道肺腑之言:「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劉備只得溫言勸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這才依依灑淚而別。

趙雲與劉備第一次相見,雖然接觸尚淺,一句「相見有日」卻埋下他日生死相隨的機緣。一個是才德兼備的將才,一個是憂國憂民的仁主,君臣相濟,志趣相投,他二人若聚於一處,相互扶持,定可在亂世創一番事業。劉備未必不想招納趙雲,趙雲也未必沒有歸劉之意,只是他二人皆忠義之士。趙雲先事公孫瓚,非到萬不得已之時,豈能輕言去就;而劉備此行乃是馳援公孫,是出於朋友之義,若事後反讓他損失一員大將,便是辜負了襄助的初衷與好友的信任。

徐州城外又逢君

不多時,回到平原的劉備得到抗曹救徐的消息,面對來勢洶洶的復仇大軍,劉備明知軍力孤弱,卻毅然接下重任。對抗曹操,不僅需要一定數量的兵力,更需要能於千軍萬馬之中奮勇殺敵、全身而退的大將。能幫助自己的,劉備第一個想到了那位英氣少年。

就這樣,命運又為他們創造第二次見面的機會。劉備拜訪公孫瓚,提出借兵援助徐州之事。公孫瓚以「曹操與君無仇,何苦替人出力」為由,只肯借兩千馬步軍。實際上,劉備對兵力多少並無太多關注,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更望借趙子龍一行。」這樣,劉、關、張領本部三千人馬當先,趙雲領兩千人馬殿後,一支力量並不十分壯大的仁義之師,氣勢高昂地向徐州進發。

曹操已在徐州城外屯兵,劉備與孔融等援軍又在更遠處駐紮。商討退敵計策時,劉備一語道破城中乏糧,難以久持的要害,隨即調派部下人馬。他命趙雲、關羽領軍四千協助孔融,自己與張飛率千人奇襲曹營,入城與陶謙會合。

曹操因兗州被呂布攻襲,不得已拔寨收兵,徐州之危暫時化解。此後,劉備繼續留在城中守備,趙雲則還軍復命。這一節,劉、趙沒有太多交集,行軍打仗亦是分工行事,卻可從中一窺兩人的默契。

奔襲曹營,劉備作為仁主自然要身先士卒,而張飛剛猛意氣用事,更適合衝鋒陷陣,留在身邊也可及時歸正其言行,保全大局。關羽和趙雲,都是智勇雙全的將士,而且在性格上,趙雲的平易謙和恰能彌補關羽剛而自矜的不足。也正因為完全的信賴與推重,劉備也更放心讓趙雲與關羽配合作戰。

然而,見也匆匆,別也匆匆,劉備與趙雲分別時的場景一如初見,「執手揮淚而別。」

《三國演義》蜀漢將領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新興閣掌中劇團提供)
《三國演義》蜀漢將領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新興閣掌中劇團提供)

臥牛山喜得良將

再到劉備兵敗小沛,兄弟離散時,桃園結義的三兄弟憑藉同生共死、忠心不二的信念,歷盡艱難後終於在古城聚義,以圖東山再起。劫後逃生的劉備既無兵卒與任何一路諸侯相抗,更無棲身之所,飄搖似無根浮萍。而此時的趙雲因公孫瓚兵敗自焚,竭忠無主,報國無門,只得四海漂泊,惶惶如喪家之犬。

相似的際遇指引著趙雲慢慢靠近劉備。劉備、關羽重逢後,欲取道臥牛山,卻見手下周倉帶傷復命。臥牛山本是周倉嘯聚之處,不料近日突然出現一人一騎,只一合便將現任的頭領刺死,並招降其餘士卒。

周倉身懷千斤之力,與那將軍交戰,竟然屢戰屢敗,非但沒有完成召集人馬的任務,反而身中三槍,狼狽逃還。劉備急問來人形貌、姓名。周倉只說「極其雄壯,不知姓名」。眾人遂一同前往臥牛山,拜會這位驍勇神秘的猛將。

一路上,或許劉備遍思當世英雄,究竟是哪位英雄懷才不遇,不能為人所用,流落民間?及至臥牛山下,一位將領全副披掛,持槍縱馬而來。劉備見之,立即揮鞭出馬:「來者莫非子龍否?」

威風凜凜的大將聞得一聲熟悉的問候,旋即滾鞍下馬,拜服道旁。劉、關亦下馬相見。問及趙雲為何在此,他自言主公敗後,遇袁紹數次招降,以其不堪輔佐而回絕。恢復自由身的趙雲,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投靠劉備,卻因他在袁紹處而不便前往。趙雲途徑臥牛山,殺盜收眾,暫且安身;又聞張飛佔據古城,本欲投靠,又恐消息不實。豈料在英雄躊躇之際,明主劉備赫然駕臨,教他且驚且喜!

《趙雲救主》,讚藏河南博物院(翻攝:鍾元/大紀元)
《趙雲救主》,讚藏河南博物院(翻攝:鍾元/大紀元)

劉備亦感嘆:「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捨之情。今幸得相遇!」趙雲亦答:「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

是日,趙雲毫不猶豫地燒毀山寨,率領收降的所有兵卒,一生追隨劉備南征北戰,至死不渝。

趙雲三次出場,便完成人生最重要的抉擇,不僅向世人展示勇武過人的作戰能力,更流露出超於一般將領的高遠志向—「忠君」與「救民」。

「忠君」的品質在三國時代的將領中也許並不罕見,然而為何效忠、忠於何君便是個人智慧與胸懷的差異。趙雲練就一身武藝,征戰四方不為追逐功名,而是以「救民」為己任,是出於兼濟天下的使命感。

正是懷著解救蒼生於亂世的奉獻精神,趙雲更具有「擇主而事」的睿智眼光,從仁義的角度判斷其主的品性,決不會為盡愚忠而助惡。他離開舊主,是出於國家大義做出的抉擇;歸附新主,更是為實現大義孜孜不倦的追尋。

君擇臣,臣亦擇君。雖與劉備僅有兩面之緣,趙雲卻斷定,仁德滿懷、義字為先的劉備是值得他用生命託付的主公。儘管此時的劉備漂泊落魄,根基未穩,他依然忠心歸附,此後無論劉備遇到怎樣的危險與挫敗,他始終不離不棄,一次次助其化險為夷,最終成為一代開蜀元勳。◇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