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孩子、成年人、老年人,有著許多的共通點,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這是很有趣的事實,大人也能自我教育,往更好的狀態邁進。

重複變習慣 習慣變個性

舉個例子,可以說是普遍現象,只是表現程度不同。

小孩可能因為大人的飲食習慣而跟著會挑食,大人可能因為孩子挑食而只買孩子能接受的食物,漸漸地,孩子懂得「挑」,強化了自己甚麼喜歡、甚麼不喜歡,最後不僅挑食,生活中的日常都要以自我感覺為重,這影響某些學習——他不輕易嘗試,也無法在朋友間的矛盾中學習成長——他不願改變自己。

維持這樣習慣的孩子終有一天成年了,從小在心裏種下這棵「挑」的小幼苗,也在日積月累中根紮深了,觸及範圍變多、變廣了。大人和小孩這方面的不同只在於,孩子後天觀念少些,大人後天觀念多些。

這會有甚麼影響嗎

無形卻不易察覺的後天個性,影響深遠——心裏的快樂指數、精神上的生活品質、身體健康的物質場、能否突破自己、衝破人生關卡等等,這影響很深遠。

中國古代著名經典《三字經》中,有句話:「性相近,習相遠。」——一個人剛出生,都是善良本性,天賦仁、義、禮、智之性,後天生活中,心裏想的、嘴巴說的、行為表現的,這些從小的學習、練習中,若合乎善,不自私,合乎天賦正念,那麼這個人就會是有智慧的人、端正而有福德的人。反之則反。

愛因斯坦的學術研究,或是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大腦只使用了少部份,有人認為使用了5%,還有人認為使用了10%,或15%,不論正確數值是多少,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大腦絕大部份的潛能,不是靠表面知識能開發出來的。那本能、潛能、智慧的保存與開啟,關乎我們是如何做自己。

想改變有甚麼好辦法嗎

倘若家中有孩子:

我們可以學習《三字經》,這部經典不但教人如何做人,其實教育的方法也暗藏其中喔!粗淺地說,例如,單從「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來看,我們知道應該要保存好先天良善本性,避免後天習性悖離太遠。所以盡量避免太過度的關注孩子——覺得食物好不好吃,東西喜不喜歡,避免過度加強偏好喜、惡,以致變成自我和自私。如果能從飲食習慣上練習不要太挑食,能夠做到配合大人,都已經買了甚麼就吃甚麼,這是很好的開始,逐漸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小到起床摺被,大到為別人著想),個性也在其中養成了。試想一下,以後出社會工作,能總是有條件挑選老闆上司嗎?不能挑的時候,不是太痛苦了嗎?

倘若我們已漸漸長大,或已皺紋滿佈,頭髮斑白了:

《三字經》裏有句話——「教之道,貴以專」,即使是在孩子的每個階段,該有甚麼標準,該教導哪些認知,我們都要專心一志地注意教育,孩子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小動作,都流露了想法觀念,機會教育都在細節裏。大人也是這樣的,只要有心就能改變自己,讓我們的心轉往善良的方向,好個性、好快樂。◇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