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巴洛克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時,許多藝術特色首先從建築體現出來,雕刻、繪畫的發展往往與之配合,形成一種綜合藝術。這時期,最偉大藝術家的代表就是集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於一身的濟安‧勞倫佐‧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
藝術家生平
貝尼尼出生於那不勒斯的佛羅倫斯家庭,後跟隨父親——著名矯飾主義雕塑家彼得‧貝尼尼到羅馬。他早期的作品靈感來自羅馬帝國時期被運到羅馬的希臘神話雕塑。他的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馬爾塞(Amalthea)(1609年,現存於羅馬博爾蓋塞畫廊Galleria 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話的半身像,如《墮落的靈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靈魂》(Blessed Soul)(1619年,現存於羅馬西班牙廣場)。1620年後,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羅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1621年-1622年)、《大衛》(1623年)、《阿波羅與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聖德雷莎的狂喜》(1645年-1652年)。
貝尼尼的很多作品都和聖彼得大教堂有關。他為聖彼得大教堂創作的作品,小的有畫作,大的則是為教堂設計了巨大無比的廣場。1624 年,教宗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任命他修護聖畢比亞納教堂(Church of St. Bibiana),開啟了他建築工作生涯。
在貝尼尼的一生裏,有長達六十年的時間受到七位教宗委以改建羅馬的重任。他以列柱的形式,興建了聖彼得大教堂前著名的廣場迴廊。這座迴廊如一雙手臂環抱,使原來冷峻崇高的教皇殿堂產生了與人接近的親切感。今日的羅馬,處處都有貝尼尼留下的作品,譬如著名的《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貝尼尼以巨大的四件雕像,架構起象徵人類文明的四條河流,成為與民眾發生密切關係的景觀藝術。
貝尼尼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他一生所作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優秀之作。另外,他還是17世紀著名的漫畫家。
藝術風格和成就
貝尼尼塑造的人物總是處於運動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重量,人物的衣服輕輕飄起,給人以一種輕快、活潑、栩栩如生的感覺。貝尼尼雕刻的人體數量上不亞於米開朗基羅,他更善於表現戲劇性的情節和在激烈運動之中的人體形態。從其作品中,能看到古典主義傳統的影響,特別是希臘化時期的風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明顯反響。
貝尼尼的第一個建築作品是位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祭壇上方的銅質華蓋(建於1624年-1633年), 另外,他還建造了羅馬聖畢比亞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壇華蓋完工前,教皇烏爾班八世聘請貝尼尼負責整個聖彼得教堂的建造。他還負責建造了位於教堂內的烏爾班八世和後來亞歷山大七世兩位教皇的墓穴。位於聖彼得教堂半圓形殿中的聖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也是貝尼尼的一大傑作。
貝尼尼最偉大的建築藝術成就是聖彼得大教堂前環繞廣場的柱廊。此外,貝尼尼還在羅馬設計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如巴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羅皇宮(Palazzo Ludovisi,1650年)、基奇宮(Palazzo 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貝尼尼的名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希望能為法國皇帝路易十四設計羅浮宮的東部前門,但遭到拒絕。最後這部份建築由克勞德‧佩勞完成。另外,貝尼尼也設計了許多著名的教堂,如奎琳崗聖安德魯教堂的建築和祭壇巨大塑像。
《阿波羅與黛芙妮》(Apollo and Daphne)
《阿波羅與黛芙妮》是貝尼尼巴洛克雕塑的代表作之一,於1622年至1625年間製作,在意大利羅馬完成。這是件真人大小的大理石雕塑,創作靈感來自羅馬神話中太陽阿波羅的初戀故事,雕塑表現出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時刻。
黛芙妮是河神之女,她不願受拘束,只想在山林逐鹿獵禽,最怕碰觸婚姻與愛情。另一方面,太陽神阿波羅下凡人間,因與愛神丘比特起爭執,遂被其愛情金箭射中。故當他遇見黛芙妮,頓時神迷心狂,黛芙妮被嚇得逃之夭夭。阿波羅滿心愛情渴望,一下把她追上了。此時,黛芙妮向父親呼叫,寧願毀了自己的美貌,也不要討人喜愛。河神答應了,她的身體便慢慢變成一棵月桂樹。
雕塑只用米白色的大理石為材料,無其它裝飾,使雕刻出來的形狀更清晰,雕刻技巧更突出。風格上,雖然貝尼尼擅長雕塑及建築,但他沒有將此作品與建築聯繫,而是獨立的藝術品。
在古希臘藝術品中,阿波羅通常是身材纖瘦、樣貌年輕、並有女性般捲髮的形像。貝尼尼不僅保留了阿波羅的傳統形像,作品也表達出了人物強烈的情感,表情生動、造型逼真。兩位主人翁略為重疊地站著,組成清楚簡單的構圖,突出主題。
貝尼尼與古羅馬神話有關的雕塑共有五座。除了《阿波羅與黛芙妮》之外,還有1615年創作的代表作之一《山羊艾默希爾》、1620年創作的《尼普頓與特萊頓》、1621年至1622年創作的《普若瑟比娜之擄獲》、以及1635年創作的頭像《美杜莎》。由於《山羊艾默希爾》的主角是天神朱比特,《普若瑟比娜之擄獲》的主人翁是冥王普路托,加上與海神尼普頓及太陽神阿波羅有關的作品,故除了較後期的《美杜莎》之外,其餘四件作品都是與神話中最主要的神有關的。可見貝尼尼的選材頗為主流,而作品效果端莊,與巴洛克藝術的特色吻合。
《四河噴泉》
貝尼尼最著名的公共紀念性創作是在16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完成的。貝尼尼的噴泉是他對羅馬市最顯著的貢獻。他設計的第一個噴水池是海王子噴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1648年-1651年)。該噴泉將當時世界上四大河: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化的雕刻呈現,並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現各地風景。
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原本是西元1世紀古羅馬的圖密善競技場,15世紀末改建成市場,以華麗的巴洛克藝術聞名。由貝尼尼設計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是受教宗諾森十世委託而設計,於1651年竣工完成。《四河噴泉》是在一大塊空心岩石上方堅立一個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岩石頂上有4個大理石像,象徵著17世紀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歐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恆河和美洲的拉布拉他河。方尖塔頂端有教宗的盾形紋章和銜棕欄枝的鴿子(教宗英諾森十世的家徽)。
歐洲—多瑙河神碰觸教宗家徽,它是最接近羅馬的大河。亞洲—恆河神帶著船槳,代表河流水量穩定,適合航行。非洲—尼羅河神,頭部裹著一塊布,代表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尼羅河的源頭在哪裏。美洲—拉普拉塔河神,拉普拉塔在西班牙文裏代表銀。河神坐在銀幣上象徵不斷輸往歐洲的銀與富饒的美洲財富。
儘管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四河噴泉》仍然是貝尼尼最出色的作品。◇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