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至今已經3年,心臟病患者互助組織「關心您的心」最近調查發現,逾七成曾經出現「壞」膽固醇過高的受訪市民,在疫情緩和時未有緊遵飲食、運動及覆診建議,例如外出吃高脂煎炸食物或自行延遲膽固醇檢查。中國新年將至,組織呼籲患者重拾健康生活及按醫生指示接受適切治療。

膽固醇屬脂肪的一種,八成膽固醇由肝臟製造,其餘則從食物中攝取。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譽臨床教授蕭頌華醫生(心臟科專科)表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會加速血管內脂肪聚積、堵塞動脈,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更是缺血性心臟病及中風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元兇。

「關心您的心」在去年11月中進行調查,訪問了967名18歲或以上、曾出現「壞」膽固醇過高的市民。調查發現,74% 受訪者在疫情緩和時,曾未有緊遵飲食、運動及覆診建議,包括外出用餐(58%)、未能重拾運動習慣(45%)、外出吃高脂煎炸食物(21%)及自行延遲膽固醇檢查(13%)。另外,35%受訪者在疫情下體重增加,整體平均增加1.5公斤。

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指,受訪者的「壞」膽固醇指數在疫情下全面上升,其中未達理想水平(>2.6mmol/L)比率更由14%升至21%,增幅達五成。24%曾被醫生指出其「壞」膽固醇水平受疫情下不良生活習慣所影響。

雖然64%高膽固醇受訪者有定期驗膽固醇習慣,平均每9.8月一次,但70%受訪者在驗膽固醇前曾「出貓」,即平均在檢驗前3.6星期開始節食或食清淡食物(53%)、較平常多做運動(41%)及減少外出用膳(39%)。「關心你的心」稱,這或令醫生處方的藥物未能控制「壞」膽固醇,增加心臟病發或中風風險。

調查又發現,59%受訪者獲醫生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但當中僅79%受訪者曾使用降膽固醇藥物。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翁思宇醫生(心臟科專科)提醒,患者若持續使用他汀類藥物仍未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應跟醫生商討並調整治療方案,以達至治療目標。


梅卓能提醒患者,應該重拾健康生活習慣,儘早控制「壞」膽固醇水平 ,同時不應在驗膽固醇前「出貓」。患者亦應留意沿用的藥物或份量是否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水平,有需要時應向醫生了解 並 調整治療方案 。@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