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給樹穿毛衣」的風潮似乎火遍中国:在北京、重慶、上海、呼和浩特、合肥、成都、杭州、武漢等地,都可見到街道兩旁的樹,給穿上彩虹色的毛衣,有條紋的,有卡通圖案的,吸引不少人駐足拍照。這一波潮流,中国人稱為「多巴胺樹衣」,連央視新聞也在12月15日報道了。
所謂「多巴胺樹衣」,源自「多巴胺穿搭(dopamine dressing)」這個概念。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快樂感和愉悅感有關,所以「多巴胺穿搭」就是通過以鮮豔色彩和活潑設計為特徵的服裝,令穿着者的情緒更加高漲、心情更加開朗。
據中国網上所說,「多巴胺樹衣」起源於北京某園區,有人為胡同裏的樹木穿上彩色毛衣,初衷是給它們做冬季保暖。由於彩色毛衣令街景更悅目,引來其他城市紛紛效仿,結果成了現在全国大範圍的「樹木時尚秀」。此舉顯然得到官方支持,有人還一本正經地表示:「這大大提升了社會人情味和溫感度!」
問題來了:「給樹木穿衣」需要錢,據北京官媒報道,這些「毛衣」造價昂貴,有的街上「每棵樹上的毛衣需手工編織一週時間,五棵樹就得用約200斤毛線」,那到底是誰付款呢?央視網說,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的樹木穿着「北外限定款」毛衣,背後是學校一群退休教職工辛勤編織出來的。
但中国大陸也有網民懷疑是用納稅人的錢,做面子工程;更多人批評浪費金錢,因為全国許多基層百姓生活艱難,吃不飽、穿不暖,有流浪漢甚至要用塑膠袋包裹全身禦寒,跟「大樹穿毛衣」形成慘烈對照。世道如此,還花錢給樹穿毛衣,難怪有中国網民慨嘆:「人活得還不如一棵樹!」
其實「給樹穿毛衣」並非源於北京某園區,原本也不是叫「多巴胺樹衣」,這根本是西方行為藝術「針織塗鴉/毛線爆炸(yarn bombing)」的山寨版。Yarn bombing起源於美國德州,早在2005年,就有手工藝者利用剩餘的毛線在街頭搞行為藝術。他們用色彩鮮豔的針織材料覆蓋公共場所各種東西,包括樹木,旨在為城市空間增添活力和個性。
然而西方民眾自發的「街頭藝術」,一進入中国就變了質,彷彿成了一個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香港政府會不會跟風,尚待觀察),許多人更懷疑這些為樹添衣的錢,是否某種形式的利益輸送。但無論如何,在中国經濟不景氣的當下,把這筆錢花在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雪中送炭,始終比為樹穿衣更有意義。
大陸某些有才的網民,更由此想到亡國之君隋煬帝。據《資治通鑒》記載,隋煬帝當年為炫耀國力,給樹纏上「繒帛」(即絲綢),結果外國商客直接打臉嘲諷:「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中國連樹都這麼奢侈,可人呢,衣不蔽體,真不羞愧嗎?千年後,「給樹穿衣」的操作居然完美復刻,真讓人感慨歷史的荒誕輪迴。
除了隋煬帝,其實五代吳越王錢鏐也有「以錦覆樹」的故事。據《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鏐在唐末平亂有功,唐昭宗將他所居的營改名「衣錦營」,後再升級為「衣錦城」,而錢鏐所居的大官山,則改名為「功臣山」,之後「鏐游衣錦城,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錦」,他兒時遊戲其下的大樹,就戲稱為「衣錦將軍」。
但不管是錢鏐抑或隋帝,都不及今天這個能夠「大大提升社會人情味和溫感度」的「多巴胺樹衣」厲害。一時興到,口占一絕為記:
繒帛徒誇裹樹身,
山林底事號功臣。
何如彩綫纏寒木,
暖煞神州臥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