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本欄從「三洋」談到「四洋」,文中對東洋、南洋、西洋均略有觸及,唯篇幅所限,未能談及北洋。北洋在中國近代史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西洋,不能不談,所以今日另文專述。

作為一個陸地國家,中國的國安隱患一直來自「北」,長城便是為了抵禦北方「兄弟民族」入侵而建,因此「萬里長城永不倒」便與「毛主席萬歲」一樣,成為中國政權永不變色的圖騰。聞「北」色變的傳統,近代以來延展至「北洋」。中國近代第一本詳細介紹西方的著作《海國圖志》,對「北洋」的著墨不算太多。北洋指的是波羅的海,所以該書便有「北洋俄羅斯國沿革」一章。事實上,近代中國形成反日「傳統」以前,中國人的主要敵人是「沙俄」(沙王統治下的俄國):來自北海的俄羅斯,很長時間內被視為中國最大的外敵,例如日俄戰爭爆發前的幾年便出現了聲勢浩大的「拒俄運動」,留日學生成立「拒俄義勇隊」。直至今日,曾屬於中國的「神聖不可侵犯領土」如海參崴、黑瞎子島、庫頁島仍屬俄有。所以,今日若真心要搞「國安教育」,不應該大談日本卻沒有俄國的份兒。

聞「北」色變,當然還有「北洋軍閥」。「北洋」一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逐漸進入日常生活,但所指並非上述波羅的海,而是中國境內長江以北地區。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三口通商大臣,後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北洋大臣除通商外,還處理與洋務有關事宜,到1901年袁世凱接任後,便著手籌建北洋新軍;民國成立後不少武人(後稱為「軍閥」)皆出身北洋新軍,「北洋軍閥」之名便不脛而走。「軍閥」一詞配上「北洋」,後者便被連帶永久抹黑,一直至今。

二次大戰後,冷戰的出現讓「北洋」進一步污名化。東西方分裂成兩大陣營,共產主義陣營是華沙公約組織,資本主義陣營則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文簡稱北約或北洋公約。中國作為共產主義陣營一員,「北洋」自然再一次遭殃。

行文至此,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北洋」被污名化有多嚴重。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大學,

不是北大清華,而是位於天津的北洋大學,1895年由光緒帝的御筆朱批成立。出生於香港、後來成為台灣首任外交總長的王寵惠,是北洋大學第一批學生,攻讀法律,1899年獲得「欽字第一號考憑」,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大學畢業生。

經過五十多個寒暑,北洋大學在政治大潮下,1951年被消失,與河北工學院合併成為天津大學。然而,對於一眾校友而言,「北洋大學」四字比一切都更珍貴。所以,文革結束後,校長茅以升乘北洋大學85周年校慶之機,響應校友要求,提議恢復北洋大學校名。然而,相關建議一直未能成功。

北洋本來只是地理名詞,但由於與北洋政府、北洋軍閥、北洋水師等結下不解緣,一說到這個詞,「一股封建衰朽的陰冷氣息撲面而來」。結果便是「刷去你的名字,佔據你的歷史」:出現於1951年的天津大學,竟聲稱創校於1895年。

中國,已容不下另一間「北大」。◇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