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影片: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正在哭,父親俯下身來輕輕地安慰了幾句,嬰兒像收到指令一般立刻止住了哭聲,而後便一臉安然地睡了過去。許多人不由得稱讚這位父親胎教有方。
如今育兒類書籍繁多,關於胎教的論述不可謂不詳細。其中的許多方式和古代傳統的胎教法不謀而合。其實,我們智慧的古人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有了系統的胎教方法。現在看來,仍然有著很大的借鑑作用。
胎教一詞的出現和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有關。《列女傳》記載:「太任之性,端一誠莊,唯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太任的品德端正、誠信、莊重而專一。她懷孕時,眼睛不看不好的東西,耳朵不聽不好的聲音,嘴裏不說傲慢話語。太任就是這樣對未出生的文王進行道德的教育。
除了道德的教化,胎教中也有禮儀教化的內容:「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列女傳》)古代的婦人懷孕以後,行走坐臥都講究「正」,甚至連吃的東西都要求切得正,以便胎兒能夠「氣稟正而天理全」。
古人不但懂得胎教,而且對其重視程度也非比尋常。《大戴禮記》載:「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
古人將胎教的道理寫在玉板上,藏在金匱內,放置在宗廟裏,用以警醒後人。這說明古人認為道德和禮儀的教化是非常重要的,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家族的興旺,甚至國家的興衰,莫不出於教化之功。
當然,除了胎教外,傳統中醫也由此發展出了一套系統的養胎方式,如孫思邈所撰寫的《備急千金方》中便記載:「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誡,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欲,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慧無疾,斯蓋文王胎教者也。」生活的環境要清靜簡單,孕婦要保持平靜的心態,控制慾望,聽優美的樂曲,讀聖賢的書籍。如此,小兒便聰慧賢德。其實,出生在如此崇尚教育的家庭,即使天資一般,長大後大機率也能成為品行端正的君子。
然而,如果孕婦的情緒激動、喜怒無常或不注意節制慾望,那麼對胎兒的影響就會非常的負面。「夫小兒之在胎也,母飢亦飢,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慾動中,胎息輒躁,或多食煎煿,或恣味辛酸,或嗜慾無節,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醫學正傳》)
除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外,孕婦也要注意飲食的禁忌。「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俱病,安則俱安。母之飲食起居,尤當慎密,不可不知也。」(《格致餘論》)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中就列舉了許多孕婦忌口的食物,如不能吃冷飲、酒及驢、馬肉等等,不然就可能導致胎兒患病。而且,孕期的婦女在服藥方面也要非常注意。這一點我們現代醫學也有類似的看法,所以許多藥品上都有禁止孕婦服用的提醒。
當然,現在也有許多孕婦會在家裏張貼一些嬰兒畫報,希望能夠誕生一個可愛的寶寶。其實,這種方式根本上就是來源於傳統胎教的「外向內感」之法。《錢氏兒科》中說:「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鄉。欲子女之聰俊者,常資父學藝書。」而《諸病源候論》指出:「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時,血流不行,形像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配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
總而言之,古代的胎教之法一點也沒有過時,它仍然是一門值得深入挖掘的高深學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