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文史新韻」,我是扶搖
在之前的節目中,我們和大家介紹了歷史上三位周朝開國先君的夫人,並稱為「周初三太」。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周朝的一名「風雲人物」——姜子牙。
姜子牙,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姜太公,原名叫「尚」,字子牙,號飛熊。因為子牙的祖先本姓姜氏,在大禹治水中立下了功勞,被封於呂地。所以可能很多朋友也聽過姜望、姜牙,或是呂尚、呂望、呂牙,其實說的都是他。
姜子牙直到古稀,甚至是耄耋之年才遇見周文王,並且他還輔佐後來的周武王,助周伐紂,得以施展了自己的偉略雄才。不過按理說,那麼大的年紀,一般人早已告老還鄉,即使當大臣,也得不到什麼重用,更別說是帶兵打仗了。而文王、武王為什麼如此信任太公呢?文王又是怎樣請到了這樣一位賢臣呢?
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的記載:「紂時,居東海,嘗窮困,老,釣渭水之上,遇西伯。」
說商朝時期,太公住在東海那邊,生活很貧困。但太公胸懷天下,希望有機會可以為國效力。到老了的時候,在渭水這個地方釣魚。渭水屬於周族的管轄範圍。
《六韜三略》裏面說,有一天周文王想要去狩獵,一位名叫編的太史官為他占卜,卦辭寫著:「所獲非龍非螭(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之後編說:「您這次去渭水北岸打獵,將有很大的收穫。所得既不是龍也不是螭(一種無角的龍), 既非虎,也非羆,而是一位公侯。他是天降給您的老師,他將輔助您成就大業,使國家昌盛,並會惠及後三代君王。」
文王問道:「真有如此好的事嗎?」
編答道:「我的太祖疇曾為大禹占卜,結果顯示他會得到賢臣輔佐,後來果然得到了皋陶,當時的卜兆和今天的是一樣的。」
文王齋戒三天,乘駕著狩獵的車馬,去到渭河北岸一帶去打獵。狩獵途中,他看見有老人在渭水這裏釣魚,於是便和這位老人也就是太公聊了起來。二人相談甚歡,文王發現太公博學多聞,非常欣喜,想到開國先君太王曾有言「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
文王對太公說:「該不會,您就是這一位聖人吧!太王期盼您很久了啊!」太公欣然答應。於是兩人乘車而歸,尊太公為「太公望」。
這也就是成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來源。
「尚事周,為西伯陰謀傾商,多兵權奇計。」又曰:「卒有三分之下之二,多尚謀也。」史書記載太公輔佐文王,推行德政,積善修德,明道行仁。並且他還有很多用兵奇謀妙計,當時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歸功於太公的謀略。
文王去世之後,武王即位。於是姜子牙被尊為「師尚父」。
太公繼續輔佐武王。過了幾年,聽聞紂王暴虐無道,甚至連皇叔比干都敢剖心虐殺。武王看到眼下時機,徵詢太公的意見。太公說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說,上天賜予的東西不接受,其實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還不行動,也反而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於是周武王就在太公的謀略相助之下,興師伐紂,最後和紂王的大軍展開決戰,也最終大獲全勝,拯救商朝的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隨著這場著名的「牧野之戰」結束,一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也就這樣展開。
那根據史書的記載呢,姜太公輔佐了周室王朝四代君主,後來還被封為齊王,共有十三子,而且他非常的長壽,活了一百多歲!在太公擔任齊王後,非常考慮到百姓的感受,簡化了很多政務上的禮數,不強制讓民眾接受新的文化,讓百姓樂於接受,於是很快就把齊國治理得很好。
武王的弟弟周公,也就是周公旦,曾經感嘆:「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成語「平易近人」,也就是從這來的。
太公的前半生雖歷盡坎坷,後半生他大展韜略建下功勳。中國歷代典籍也都公認太公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他也被尊為是「百家宗師」。
然而雖然高居廟堂,身為帝王之師乃至齊國之君,不過或許,他心裏最留戀的還是巍巍的崑崙山。對於一心向道的他來說,惟有崑崙才是能靜心求道的聖地。
太公的一生充滿傳奇,在《封神演義》中他代元始天尊封神,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他還留下了典籍《六韜》,也被稱作「太公兵法」,其中充滿無盡的智慧和韜略。而他另一部著作《乾坤萬年歌》,裏面的預言,也像是打破了時空的間隔,穿越古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看,相信你一定可以收穫不少。
好了,這一期的「文史新韻」就先和您介紹到這,我們下期再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