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鳥會公布「第九屆全港麻雀普查」結果,推算目前香港市區共約22.2萬隻樹麻雀(麻雀),數量較去年微跌8.6%,是連續第七年保持20萬隻水平,顯示本港麻雀數量近年趨於平穩。
今年觀鳥會的普查於5月5至18日進行,涵蓋全港18區,安排逾250名義務普查員於早上,按已劃分為86條約1公里的路線點算麻雀,從而計算每平方公里有多少隻麻雀,再按比例推算出全港麻雀數目。
結果推算,全港市區約有22.2萬隻麻雀,較去年下跌約2萬隻,按年跌8.6%。全港18區中,最多麻雀聚集的地區為屯門區,區內每條路線平均約有90隻,其次則為沙田區及深水埗區。若以土地用途劃分,最多麻雀聚集依次序為住宅區、鄉村區和康樂及休憩區。住宅區推算約有6.6萬隻麻雀,佔全港近三成。
人工構築物成安樂窩
舊區重建或減棲息空間
除點算麻雀,普查亦會統計麻雀鳥巢數量。麻雀會利用市區的人工構築物繁殖,今年普查所記錄的79個麻雀鳥巢中,有33%位於排水或排氣口,15%在植被上,其次為大廈外牆(12%)、冷氣機(11%)和屋簷(10%)。
香港觀鳥會助理教育經理余暢恒解釋,因排水口及冷氣機等較隱蔽位置可保護幼鳥,所以麻雀偏好於這些地點築巢。對麻雀而言,這些不同類型的城市構築物是重要的城市生境,為牠們提供棲息地及繁殖地。
比8年前少三成 原因未明
今年的麻雀數量減少至22.2萬隻較2016年30萬隻減少近三成。余暢恒就表示,因受現時普查方法所限,麻雀數量減少原因未明,但舊區重建及更多新建摩天大樓,或縮減合適麻雀的棲息空間,影響麻雀數量。
余解釋,近年新大廈的設計,有別於唐樓大廈外牆凹凸,有騎樓、通風槽位置,多數沒有供雀鳥站立或築巢的空間,有可能影響麻雀數量。玻璃幕牆設計除不利於城市雀鳥棲息或築巢,更令鳥撞玻璃風險大增,長遠不利城市生物多樣性。
倡推動城市生物多樣性共建雀鳥友善城市
今年普查是第五年,將另外4種城市常見雀鳥納入普查對象,包括珠頸斑鳩、鵲鴝、紅耳鵯及紅嘴藍鵲。本年度鵲鴝和紅耳鵯的數量錄增幅,分別估算為2萬隻和6.5萬隻,珠頸斑鳩和紅嘴藍鵲的數量微跌,分別估算為5.1萬隻和3,400隻。
整體而言,4種常見雀鳥在城市的數量趨於平穩。珠頸斑鳩、鵲鴝及紅嘴藍鵲,在康樂及休憩區的密度最高,意味市區綠化空間是城市雀鳥的重要棲息地,當中樹木果實和植物種子是牠們的食物來源之一。
籲公眾積極提交鳥類記錄
此外,今年度共有250名義務普查員參與,人數創疫後新高。為進一步推廣,香港觀鳥會與公民科學平台eBird合作,方便市民提交鳥類紀錄。市民下載「eBird」手機應用程式,便可隨時隨地記錄雀鳥,並即時上傳有關資料。
會方稱,這些資料將為本地城市鳥類研究提供重要基礎數據,有助長遠規劃市區生物多樣性。
eBird是全球最大型的鳥類記錄資訊庫及公民科學平台,於2002年由美國康奈爾鳥類學研究室(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及奧杜邦學會(The Nationa lAudubon Society)創立,旨在鼓勵觀鳥者記錄並分享身邊的鳥類物種,將數據集腋成裘開放予全球科學家、教育者與保育人員使用,每年收到全球逾1億宗鳥類記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