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深圳會見29位香港工商界領袖,這次會面被外界認為是一種強烈的動員令,要求香港商界對國家發展作出更具體的貢獻。會議的言辭明確、直接,甚至帶有些許「責令」意味,讓香港商界不僅被要求參與本地發展計劃,更要在科技創新、晶片研發等關鍵領域加大投入,以支援國家戰略需求。
此次會見中,夏寶龍不再僅僅只是鼓勵香港商界,而是直接表達了中央對香港商界的期望,希望其能夠「真金白銀」地參與到國家及香港發展。特首李家超之後按照夏寶龍的指示精神,明確提出商界不應該僅是旁觀者或評論者,而是要成為「貢獻者」。這一表態意在引導香港的資源與人力支持大灣區的創新科技產業,尤其是針對美國對華晶片技術的封鎖,要求香港商界出資出力,協助中國突破技術封鎖。
李家超並進一步指出商界在當前時代「責無旁貸」,這種論調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政協常委唐英年等資深商界領袖的回應也顯得異常強硬,唐英年認為香港商界的貢獻需要有政府的配合,如在土地投資等領域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這也反映出香港商界在支援國家戰略的過程中,不僅要面對自身的挑戰,還需要政府的強力扶持。
在夏寶龍的言論後,唐英年很快作出回應,他認為商界若要配合國家發展,政府也需提供支持,不能「一意孤行」,否則商界無法順利營運或投資。這段話引起廣泛討論,許多人認為唐英年敢於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見,顯示他和其他香港商界領袖都意識到,如果要在未來競爭中立足,商界需要改變過去依賴地產業務的單一模式。
香港本地財團歷來以發展地產為主,但如今隨著國家需求的變化,商界被要求更多地投入科技創新領域。北京似乎希望香港在對抗外部制裁和推動自力更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香港的地產商們長期以來主要關注於本地的發展,對於跨領域創新並不擅長。香港創科基礎相對薄弱,從事真正科研的能力和條件也有限。要讓香港的地產巨頭轉型參與「新質生產力」這些領域,恐怕並非易事。
值得注意是,在此次會談中,出席的29位工商界領袖中並未見到長實李嘉誠或系內公司的代表。這顯然是一次有意識的選擇,顯示出中央對不同商界勢力的差異化管理。李嘉誠早年已經將其資產布局至全球,並且長期致力於科技和醫療領域的投資,相比其他地產財團的地產依賴性,李嘉誠的投資布局更為多元且國際化。這不僅讓他與北京保持了一定距離,也讓他在此次會見中「親疏有別」而並未受到邀請。
此次會議的諷刺意味不僅在於商界領袖們被召集聆聽了一場「動員講座」,而更在於有能力真正推動創科的李嘉誠和李澤鉅家族的代表卻未被邀請或未出席。這不僅揭示出官僚體系的限制,也折射出對於商界和科技發展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長實和李嘉誠在全球商界的影響力使得他們無需參加這場「說明會」來表達自己的實力;然而,這也讓人質疑,北京的施壓策略是否真正能夠推動香港商界做出切合內地利益的實際貢獻。
李嘉誠的缺席反映了中央與李嘉誠之間的微妙關係。李嘉誠的成功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商界領袖,他旗下基金會在創科界及國際市場的布局和投資策略甚至被部份中央官員視為標杆。這或許讓北京方面覺得,李嘉誠的模式在現階段過於高端,甚至讓中央在面對其他商界代表時顯得無所適從。這次會見或許意在明確表態,中央並不僅僅依賴少數商人(當然我相信李嘉誠是求之不得),而是希望所有香港商界都能在同一意識形態下,在未來貢獻國家需求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在全球格局日益複雜的情況下,香港的商界必須面對三大挑戰:第一,如何擺脫地產依賴,轉型至科技和製造業;第二,如何在國際技術封鎖下協助國家突破瓶頸;第三,如何在國家強烈需求和本地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香港商界的地產財團擅長投地、炒樓,但面對科技產業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需重新審視自身角色。
在這場針對香港商界的會議中,我們看到香港的商界角色似乎被要求進一步轉變為「支持者」或「貢獻者」,不再僅僅是旁觀者。這樣的態度,顯得比以往更加直白,甚至帶著某種無情和施壓的色彩。夏寶龍在深圳會見了多位香港的工商界代表,似乎是發出了一道「動員令」,直接要求香港商界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香港發展和服務於更廣泛的國家戰略。然而,商界的反應顯得冷淡甚至有些反抗,這也體現出香港商界與內地政府之間存在一定的鴻溝。
因此會議表明北京將更深層次地干預香港的經濟管理,這樣的模式無疑與香港過去的自由市場傳統相悖。過去,香港憑藉自由市場體制成為國際投資者的熱點,而如今,隨著北京的介入,香港的市場角色開始改變。許多香港商界人士可能會感到,自己正面臨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需要面對一連串不切實際的要求,僅僅是為了維持政治穩定。北京的干預無法帶來長期有效的增長,相反,這些要求更可能使香港在全球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當前的現狀無法讓人樂觀。一方面,北京希望通過強力控制來鞏固香港的經濟地位,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干預與全球市場運作方式存在巨大分歧。中國特色的「計劃經濟」模式並不符合香港的現實情況。香港的金融體系曾經是與全球接軌的自由市場,但現在卻逐漸朝向一個由政府指導、企業配合的模式發展。這對外資來說無疑是警告訊號,他們可能會重新評估香港的投資風險。 ◇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