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跑步風氣盛行,有各式各樣的跑步比賽。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今日(29日)公布最新調查指,不足一成人在跑步比賽前有接受訓練和專業評估,專家提醒新手應在專業指導下運動,並建議運動及公眾場所增設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以便在市民心臟驟停時可以把握黃金救援時間急救。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於7至9月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成功訪問753位市民,並委託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分析數據。結果顯示,大部份受訪者知道運動過程中如出現胸痛(97%)、心悸(85%),頭暈(85%)或過度氣喘(75%)等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醫療協助,因為這些都可能是心臟病發的先兆。

近八成受訪者亦知道參加長跑比賽時需留意的風險指標,包括本身的病歷、徵狀、家庭猝死病史等。不過,在曾參加過跑步比賽和馬拉松受訪者當中,只有8%表示賽前曾接受適當訓練及由醫生進行的專業體評估。研究團隊認為,反映需要加強普及運動前的預防措施,以提升公眾意識。

此外,調查還發現僅有五分之一的受訪者知道世界衛生組織的運動時數建議,即成年人每星期應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體能活動,或至少75分鐘劇烈帶氧體能活動。

學院表示,單在今年,香港便舉辦了超過100場跑步賽事,其中最著名的渣打馬拉松「達標跑手」的報名人數比去年增加了近五成。不過,在2012、2015、2017、2018年以及今年的渣馬賽事中,都有參賽者在比賽過程中暈倒後不治。

因此,學院與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聯合發表《長跑運動前參賽者評估(2024)》聲明,呼籲跑步者在參與長跑運動前應確保身體狀況足以應對運動強度,尤其是有潛在風險的跑步者更應該在參賽前諮詢醫生,評估其體能是否適合參加比賽。兩學會希望透過這項聯合聲明,提高長跑運動參賽者的健康意識,以減少比賽期間不幸事件的發生。

專家提醒長跑前需訓練

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雷雄德博士建議,新手應在專業指導下運動。以長跑為例,在教練輔助下制定個人化的訓練計劃,包括選擇合適裝備、訂立訓練目標、規劃運動程序、學習運動技巧及控制運動強度,有助於提高訓練效果,同時降低受傷風險。

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梁達智醫生表示,運動猝死發生時往往短時間內可致命,建議運動及公眾場地增設AED,以便市民心臟驟停時可以在黃金救援時間內立即急救。例如,下年1月5日舉行的「世界心臟日健心跑」,賽道每350米便設有一個AED站,同時亦有背攜AED並受過專業訓練人員陪跑。

現年40歲的Ivan憶述,4年前走路10分鐘也感到氣喘,因心絞痛看醫生才發現患上冠心病,3條血管阻塞九成以上。除了接受通波仔手術,他亦在醫生建議下重拾運動習慣,循序漸進鍛鍊下,最近甚至完成柏林馬拉松全馬賽事,狀態與常人無異,現在每天都會花一小時跑步。@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