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專上學院「生命教育中心」上周舉行一個調查結果發布會時,中心主任謝向榮形容學童自殺為「做傻事」等,引來多方批評,包括由社工系學生組成的關注學童自殺學生聯席。謝之後承認言論不當,向受影響群眾致歉。聯席成員楊鎧彤希望,社會人士評論自殺現象時小心用字。
謝向榮早前的言論,亦表示要令學生「諗多少少社會責任、家長嘅期望、你走咗之後屋企人會點、其他人會點」,引起熱議。本身是社工系學生的楊鎧彤,今(28日)早在電台節目表示,謝的說法完全錯誤。她引述有許多調查顯示,學生壓力來源首3位,長期包括家庭因素,證明他們的壓力大多來自父母期望過高。該說法輕言學生面對的壓力,反而加重他們的壓力,令他們更感到不被理解。
楊鎧彤又認為,謝向榮的講法恐怕令學童更責怪自己。她認為,應鼓勵有關學童「諗多啲自己先」(多為自己著想),先要滿足自身的需求及尋找價值。
「做傻事」污名化
楊鎧彤亦認為,自殺不代表「做傻事」,因為當事人面對很大的痛苦,不可簡單歸納為「做愚笨行為」,指此形容污名化自殺現象。她又提到,自己不建議用「輕生」字眼,因為也有暗示「輕視生命」的意思。
被問到,是否接受謝向榮的道歉,楊鎧彤說不著重自己接受與否,認為謝向榮應向學生、市民大眾交代、道歉,期望往後大家評論自殺現象時,在用字上謹慎,製造陪伴及聆聽學生的舒適、安全的環境。
葉兆輝:學童自殺或為他人設想得太多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在同一節目中透露,在以往的研究中,約三成學童自殺有留下遺書,見過學童自殺的遺書內,往往提及對家人、所愛的人的歉意,「未必能達到你的願望」,甚至有遺書列出自己放棄生命的正反因素,認為自己「想死」,是「正多過負」,於是自殺。所以,學童自殺可能是學童為他人設想得太多,他們有強烈的無望感,認為應反過來問作為老師、家長的成年人,有無地方做得不足。
他表示,業界的培訓中,亦建議直接問學生有無想過結束自己生命,以及時適切支援,反而用其他隱晦字眼,「估下估下」反而不好。過往的數據亦表示,不想自殺的學生本身,不會因為他人提起「自殺」而去自殺;但是如果直接面對,與他同行,對方更願意一起處理問題。
卓亦謙批謝觀念為責備受害人
以學童自殺問題為題材的電影《年少日記》的導演卓亦謙,昨日分享引述謝向榮言論的相關文章時,批評謝向榮提倡的觀念為「Victim Blaming」(責備受害人),認為他的說法,等於是說「你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你自私和蠢」,這種言論只會增加他人自責感,「我認為他本人的存在,正是學童自殺現象的成因之一。」@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