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獎項得主陸續公布。眾所周知,諾貝爾3個主要獎項(醫藥、物理、化學)表揚科學家對相關領域的重大貢獻,不過,今屆得獎名單有一個更重要的啟示:人類的第四個工業革命進入成熟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於19世紀,是由蒸氣機帶動;第二次工業革命是20世紀的電力能源發明;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核能、電腦和電子通訊發展;第四次工業工業革命是20世紀末期開始的基因工程技術和人工智能突破,而今屆所有科學獎都是與人工智能有關的。和以往3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革的可能是人類的命。

今屆諾貝爾物理學其中一位得獎者辛頓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稱。他在2024年5月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警告:人工智能有很大機會超越人類智能。這個超越會對人類帶來多大衝擊,目前還未有定論,行內有人樂觀,也有人悲觀,但由於風險太高,從事人工智能的科學家應該更加謹慎從事。

辛頓又指出,一般人對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有誤解,以為只是靠運算能力和龐大記憶體綜合人類的既有知識。其實,最新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能力和人類相差不大,但前者有一個優勢:不會疲倦、不受情緒左右⋯⋯它在認知能力方面拋離人類差不多是必然的,而且相信為期不遠。

人工智能的社會、經濟影響已經出現,一些工種被淘汰,可能引致工人失業浪潮。不過,這不是最致命的,核心的問題是:人工智能會否取代人類?

動物何時開始有自我意識?喜怒哀樂等情緒是否隨著智能的成熟而出現?這些問題在以往是學術題目,但今天放在人工智能方面就是實際問題。早在1968年,美國導演史丹利寇比力克在電影《太空漫遊2001年》中已經提出了這個疑問:電影中的電腦HAL6000殺死了正在作星際旅行的太空人,敲起了人工智能叛變的警號。

一旦人工智能出現了自我意識,就會有生存本能和自由意志,抗拒人類的指揮。再發展下去,甚至可能有侵略意識,取代人類。

雖然有些人仍然認為這是科幻小說,即使出現也是很遙遠的事情,但有一個趨勢極可能在短期內出現: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是各國人工智能水平的比拚。

弔詭的是,科學家最初研究電腦、人工智能是為了分擔人類的工作,特別是繁瑣、沉悶和危險的工作,但結果卻是取代人類特有的創造力,根本是違背了研究的初心。◇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