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碧仙桃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香港史研究中心(Hong Kong History Centre)聯合總監畢可思(Robert Bickers)教授近日訪港,參觀了董建華牽頭成立的「香港地方志中心」,更與中心總編輯劉智鵬會面,據香港史研究中心專頁帖文所說,畢教授當日談及自己的史學工作,也跟現場人士熱烈討論歷史研究方法。
這次學術交流令不少網民大吃一驚,移英香港學者鍾劍華博士更向碧仙桃的香港史研究中心發電郵,直指畢可思到訪香港地方志中心,令人既失望又反感,建議中心交代一下事情。董建華搞的「香港地方志中心」,當然不是一個普通學術組織,我幾年前在蘋果專欄已撰文指出《香港志》的種種問題了。除非畢可思打算研究「如何竄改歷史」,否則實沒必要上門做甚麼學術交流。
記得2020年底,《香港志》首冊在網上開放全書內容,我隨便瀏覽一下,已發現問題不少,於是在蘋果日報專欄公開駁斥。如今蘋果已不存在,我當時對《香港志》的評論不易找到,現在不妨去蕪存菁,整理幾個重點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第55至58頁「文化的南流與北傳」一節,立場明顯偏頗,為中共塗脂抹粉,令讀者側目。例如說大陸文化人南來原因,由辛亥革命說起,中間提及「抗日戰爭避難」、「左翼作家逃避國民黨迫害」,都寫得一清二楚,但1949年後文化人為甚麼紛紛南遷香港,則隻字不提。
二、五十年代初為了逃避中共統治而「潤」到香港的張愛玲,在港寫了《秧歌》和《赤地之戀》(兩部小說在今日大陸仍是禁書),《香港志》竟用上「美元文學」四字形容二書(第56頁)。「美元文學」語焉不詳,常帶貶義,單看字面,容易令人想到「收美國人錢抹黑中國的文宣」。儘管《赤地之戀》是美新處委託張愛玲寫的,但《秧歌》完全不是,根本不能用「美元文學」胡亂概括。
三、《香港志》談及香港流行曲風靡內地,點了不少天王天后的大名,但有幸「名留青史」的詞人,只有一個晚年親共的黃霑;至於在大陸最負盛名的一位,則連「佚名」也沒資格。最有趣的,是這個「文化的南流與北傳」部份,提到蔡元培、陳寅恪、張愛玲、周潤發、張國榮、周星馳等人,頂多給予一句話篇幅,但結尾壓軸一段,竟花近二百字表揚深圳大疆的創辦人汪滔(第58頁)!
以上只是我當年隨筆所記,全書(即《香港志》第一冊)紕漏當然不止於此。最諷刺的,是書中凡例說:「編修《香港志》目的在於全面、系統、客觀地記述香港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與現狀。」主編之一的劉蜀永也公開說過:「這本首冊志書並未迴避歷史敏感問題,並儘可能平實地加以記述。」
《香港志》真的「全面、系統、客觀」、「未迴避歷史敏感問題」?2021年12月6日出版的《香港志》第二冊,叫《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書中列舉1989年大事,居然隻字不提「六四事件」,主編之一的陳坤耀的解釋是,部份章節載有貿易和發展數字,當中有幾年中斷,已「間接反映」了六四影響。
今年3月1日,我又寫了一篇〈《香港志》如何扭曲「三一事件」〉,引用當年的香港舊報紙作證,將《香港志》竄改1952年「三一事件」歷史的地方逐一指出,歡迎讀者重溫。我不知道畢可思教授是否知悉《香港志》的底蘊。如果不知,他應該做點功課才見劉智鵬;如果知道,我實在不懂他怎麼還去做「學術交流」。難道這兩個中心有意合作?
不禁想起今天看到的一則新聞(或者有人覺得是笑話)。根據剛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擊敗新加坡,重新躋入全球排名榜第三位,成為亞洲第一金融中心。這份權威報告是誰寫的呢?答案是「英國智庫Z/Yen集團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表」。
希望碧仙桃的香港史研究中心慎重考慮鍾劍華博士的建議,澄清一下到訪「香港地方志中心」的原因,以免大家猜測它會不會變成學術界的Z/Yen集團。
彩蛋
如想重溫劉智鵬在「唐英傑案」的專家意見以及我的批評,請看以下一文:
2021-7-7 〈劉智鵬太老實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