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經濟學人以「降下帷幕:中國當局正在隱瞞經濟狀況」作為封面故事,當中提到近年來,中國的經濟數據可靠性正在倒退,當中有人為竄改成份,而更多是直接隱瞞。要數例子是多不勝數:例如中國資本賬戶數據一直存在巨大矛盾——海關數據和國際收支平衡統計之間出現了約2,300億美元的差異。美國財政部因此要求中國官員澄清數據,而最終的解釋卻更加混亂。
一些令中央尷尬數據更直接「被消失」:2023年中,北大一名教授公開表示,有1,600萬青年沒有工作,因為他們「躺平」不再尋找工作,所以未被納入失業統計。如果將他們計入,青年的實際失業率將超過46%。不到一個月後,國家統計局停止發布城鎮青年失業數據,而當時青年失業率已超過21.3%的歷史新高。幾個月後,國統局於今年1月發布了一個所謂「改進和優化」的數字,數值也低得多。自此以來,學術界和媒體對問題的討論變得沉寂。
此外,公開的數據與企業和投資者的實際觀察越來越不符合。官方數據顯示,GDP增長率已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儘管房地產行業萎靡不振,內需明顯不足,基礎設施投資低迷。已研究中國經濟數據多年的諮詢公司榮鼎集團公開質疑GDP數據真偽,認為GDP數據與經濟現實完全脫節,直指去年的經濟增速僅為1.5%左右,而非官方數據顯示的5.2%。
這種悲觀情緒反映了從爛尾樓到壞賬等現實問題,也反映了人們對中國資訊日益不信任的擔憂。政府被普遍認為在操縱數據,壓制敏感信息,有時甚至提出不切實際的經濟方案。這種信息缺口不斷自我膨脹:經濟越脆弱,資訊就被壓抑得越多,人們的焦慮就越加劇。隨著中國逐漸逆轉數十年來的財經資訊自由流動政策,它將很難實現將經濟重組為新興產業的目標。
經濟學人指,習近平上任後的審查制度已越發嚴格。社交媒體帳號受到日益嚴格的監管,官員也對與外界的公開討論變得更加謹慎。學者們擔心自己被監視,企業人士則口裏念叨著共產黨的口號。與此同時,許多技術性數據也逐漸消失,尤其是那些對黨而言尷尬的數據。
而最新一項改動,更直接衝擊中港股市,甚至令多間外資大行「投降」,轉為唱淡中資股:在8月19日,中國股市停止公布每日外資流量數據,這是反映市場情緒的關鍵指標,令投資者失望。數據現在將僅按季度公布。
中國證券交易所停止發布海外資金流動的每日數據,從而使投資者失去追蹤這個8.3萬億美元市場的關鍵情緒指標。彭博指出,中國可能在2024年出現首次年度股票資金流出,但如果發生的話,投資者不會從交易所數據得知。
這項變化最早在4月就已暗示,而此時外資已穩步撤出市場。分析師認為,此舉是當局為支撐市場而採取的另一舉措,希望減少高頻數據引發的波動,並將投資者的注意力轉向長期指標。
由於缺乏數據,機構投資者將不得不依賴央行關於海外實體所持金融資產的季度報告來判斷,但這些報告存在滯後性,並且只能衡量持有的股票價值,而不是流動資產。
今次決定是在5月停止披露互聯互通交易中的使用額度後,又一限制措施。 2023年,中國要求基金公司停止顯示共同基金產品淨值的即時估值。
面對數據不透明,外資唯一可做的,就是不參與這個市場。摩根士丹利統計指6月外資上月淨流出A股達444億人民幣,為8個月最多。據彭博整合的資料,在美國上市的KraneShares金瑞中證中國互聯網ETF,截至8月23日止一周淨走資達2.38億美元,是2022年8月以來最大規模的按周淨流出。同於美國掛牌的iShares安碩中國大型股ETF,其贖回潮持續長達11周,單計上星期已錄得近5,500萬美元資金淨流出。
面對北京進一步收緊資訊流通,多年來一直唱好中資股的外資大行,亦不得不「投降」認錯。自2022年底起長期予中資股「策略性增持」評級的野村,近日「轉軚」,把MSCI中國指數評級降至「中性」,稱中國缺乏重大措施支持經濟及內房,並形容是次調整屬「認錯時刻」。同樣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最後一個看好中國牛市的策略師也放棄抵抗」,摩根大通首席新興市場股票策略師將中國評級從「增持」下調至「中性」,表明鑑於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國內政策,很難對中國股票作出投資。
而在行內認為影響力最大的「魔笛」- 摩根士丹利近日亦轉軚再唱淡港股。大摩以內地通縮壓力加劇為理由,把中資股指數目標價下調,包括對恒指明年中基本情景的目標水平,削11%至17,000點,是對恒指前景最悲觀的外資大行,並預期恒指「最熊」情況下明年中可挫至12,000點。
習近平認為隱藏不利訊息可以有效作出控制,但實際上只有反效果,最明顯的結果是退出市場。訊息真空的影響是非常具威脅性:價格訊號的不透明,資本分配變得更加困難。自由流動的訊息能夠改善決策,減少重大錯誤的機會率,並幫助社會更好地應對變化。而當訊息被壓制,它就成為權力和腐敗的來源。當中國經濟轉型的投資基於錯誤的需求和供應估算,或者數據遭到壓制時,其結果將會是災難性,這正是今天中國出現的局面。◇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