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虎地坳村融合了不同的族群,有客家人、潮州人、福建人、本地人,因此盂蘭勝會也帶有不同地區的特色。上周六(31日)下午來到虎地坳村,恰好趕上了今年德陽堂盂蘭勝會的化大士儀式,與別的地區橫向放入化寶爐不同,虎地坳村的大士王在後山以直立式姿態焚化。過往多屆的大士王高逾7米,但今屆「縮水」至不到5米,聽村民講主要是經費不足,但仍希望能保持完整的儀式。觀賞完化大士儀式後,隨後小弟到村中走走,記錄一下村中特色景點的現狀。

村民籌備化大士儀式。(劉永康提供)
村民籌備化大士儀式。(劉永康提供)

火化大士王。(劉永康提供)
火化大士王。(劉永康提供)

今年的虎地坳盂蘭勝會已進行到58屆,圖為村內立起的大花牌。(劉永康提供)
今年的虎地坳盂蘭勝會已進行到58屆,圖為村內立起的大花牌。(劉永康提供)

九廣鐵路工廠遺址和印有「KCR」字樣的紅磚

走進村內小路不久,見到一棵大樹,大樹下有個建築物,像兩楝石屎巨柱,巨柱內各有兩方型小窗。後來查閱《大紀元》幾年前紀錄的有關資料,原來這是夾石機的機頭柱,用以分離石頭、沙、泥,該處實為九廣鐵路團隊1911年在虎地坳村設立石礦場的遺蹟。工人在村中採石挖泥,該機器可把大塊的石頭夾碎篩選,再運石粒至燒磚廠做磚,他們造出來的紅磚,磚上會印有「KCR」字樣。

九廣鐵路工廠遺址內的機頭柱。(劉永康提供)
九廣鐵路工廠遺址內的機頭柱。(劉永康提供)

紅磚小橋

在村內魚塘附近(如今魚塘地方變成綠油油的植物「鳳眼藍」的棲息地),有一條紅磚小橋,這小橋相信是利用「KCR」字樣的紅磚建造,唯可惜部份磚塊已被偷走,不是輕易看見,現在還可看見唯一一塊仍牢固地依附在橋上,可看到「KCR」印記。

「KCR」紅磚小橋。(劉永康提供)
「KCR」紅磚小橋。(劉永康提供)

九廣鐵路「KCR」紅磚。(劉永康提供)
九廣鐵路「KCR」紅磚。(劉永康提供)

七彩古井

村中有一口百年古井,井壁是用村內的彩色小石塊堆砌而成,沒有使用任何黏合。所以村民命名這古井為「七彩古井」。由於小弟到來時天色較陰暗,和井壁生長了青苔,石塊的顔色不易看到。

村內的百年古井,由彩色磚塊砌成。(劉永康提供)
村內的百年古井,由彩色磚塊砌成。(劉永康提供)

村民將古井命名為「七彩古井」。(劉永康提供)
村民將古井命名為「七彩古井」。(劉永康提供)

經久失修的文明廟

聽聞村內有一間已倒塌了的廟宇,也走去看看。這廟宇名為「文明廟」,為上水鄉廖氏於1924年前所建,供奉文武二帝及魁星。是本港少有的三進式廟宇,建築具有華南色彩。該廟經久失修,廟中庭生長了一棵大榕樹,樹幹生長依附在廟的結構上。在2018年颱風「山竹」吹襲,使到建築物兩層坍塌,依附着的大榕樹仍保持著盤根錯節環繞廟宇的形狀,形成了獨特的「空中之樹」一景。廟宇曾經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為二級歷史建築,後因內堂坍塌,被降級為三級歷史建築。◇

被樹纏繞的文明廟,屋頂坍塌後,仍可見到樹依附牆壁生長的形狀,形成獨特的「空中之樹」一景。(劉永康提供)
被樹纏繞的文明廟,屋頂坍塌後,仍可見到樹依附牆壁生長的形狀,形成獨特的「空中之樹」一景。(劉永康提供)

依稀可見的廟宇橫梁雕刻。(劉永康提供)
依稀可見的廟宇橫梁雕刻。(劉永康提供)

攝影師簡介:

劉永康(阿康)是一位攝影人,自1994年開始攝影之旅,專長於香港的紀實、街頭和廢墟攝影,以「老香港」為主題。他的作品經常捕捉香港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會動態。創辦攝影專頁「Hong PICs - 康港劉影」,著有廢墟攝影集《The Faded Glory》。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