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在此專欄撰文《財爺介入跟進銀行「call loan」政府干預須顧道德風險》中,提出了面對商界的求助,當局不能輕率介入向銀行施壓,否則就變成政治干預市場,同時亦應避免隨意濫用公帑對特定行業作大規模拯救,否則有可能產生道德風險。
結果是話口未完(話音未落),在陳茂波介入後,金管局隨即約見銀行公會及發鈔銀行代表,並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對中小企融資加大支援,並承諾過去沒有也不會「改變要求按時還款的按揭客戶提前還款」,並儘快處理貸款申請,兩周內有答覆。
儘管金管局強調小組不會指導銀行審批貸款,不能確保客戶一定可獲借款,銀行仍需視乎客戶信貸情況判斷,但有關措施仍然對銀行帶來政治壓力。現實是不論私樓買家或中小企老闆,向銀行借貸都需要抵押品,但面對樓市跌跌不休,抵押品價值大跌,令銀行借貸比率甚至升至百分之一百,部份大額借貸因為未能如期還款,需要接收抵押品變成銀主盤,銀行亦要因此將借貸列為壞帳。如果銀行因為政治壓力而放寬審慎放貸原則,最終反而會損害銀行股東甚至存戶利益,這方面發展會繼續作跟進。
說回近日長實向洪水橋#LYOS撻訂買家追收差價,意外在坊間引發另一個討論:在2024年我們似乎重複了2003 年「SARS」(沙士)當時樓市的悲慘狀況,包括銀主盤、撻訂、追收差價的情況,當然負資產還未及當年。我們現在負資產是3萬宗,但當年負資產超過10萬宗,原因正是現在樓價由高位下跌幅度約27%,遠不及當年1998至2003年樓價累積的累積跌幅65%至70%。
不過值得留意是,當前的銀主盤再呈現上升壓力,對樓市構成直接及間接負面影響,既削弱市場對樓市前景信心,打擊入市意慾,亦加劇銀主割價壓力,變相增添樓市下行壓力,或令樓市再度陷入惡性循環。
據代理統計,銀主盤滾存量於6月底起已連升3個月,截至8月中更攀上358個,較上月底錄331個,不足一個月已增加27個,增幅8.2%,續創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高。
而近期新增的銀主盤,不但涉及豪宅物業,部份甚至來自物業買賣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例如有富商過去曾持有本港逾60多個項目物業,但名下大坑名門及紅磡半島豪庭共2伙單位,在6月卻齊齊遭銀主接管,反映經濟欠佳及息口高企,對物業市場已造成一定衝擊。
而近日越來越多資深投資者或小型地產商,因為面臨高息重擔,已經變成違約,被銀行全面追收貸款Call Loan,多項大額物業變成銀主盤。其中由深圳祥祺集團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陳紅天旗下持有紅磡的祥祺中心,亦是被恒生銀行接管為銀主盤,上址現為永明金融香港總部,去年市場估值高達約50億元。消息指,項目獲數財團競投,包括國企,並有財團出價約25億元,有望短期內售出。若以項目8年前成交價計,料貶值逾四成。
據了解,陳紅天在2019年獲恒生銀行借出逾46億元按揭,及後內房接連出現資金問題,而陳紅天持有物業連環遭接管,該廈於去年3月遭接管,並由恒生銀行委託羅兵咸作接管人。若項目最終以約25億元易手,項目8年間跌價20億元,貶值逾四成,估計恒生就需要為相關貸款減值全數作撥備。陳紅天旗下豪宅還相繼淪為銀主盤,包括山頂「傲璇」,去年由銀主以4.18億元沽出。
翻查恒生銀行2024年上半年業績,不良貸款大增86%至460億元,令不良貸款比率由2.83%幾乎倍增至5.32%,與2021年前是平穩地保持低於1%比較,即是3年之間出現三級跳,累計是升了足足5倍。恒生稱目前的香港商業房地產貸款組合約1,400億元,佔整體貸款多達16%。
其他資深投資者物業淪為銀主盤仍大有人在,好像有「舖王」之稱的鄧成波家族持有的觀塘「駱駝漆中心」已遭接管。資料顯示,「駱駝漆中心」去年5月推出放售,當時意向價約14億元,今年1月意向價已調低至約11億元,但一直未能售出而終淪為銀主貨。另外鄧成波家族持有的荃灣「海濱花園」、「 海濱花園」停車場及商場部份,2023年中減價至12億元,10月再減至9億,唯仍未有承接,最終亦難逃被銀主接管命運。
另外,工商舖物業租售價近一年下挫,不少物業更淪為銀主盤,而今年銀主有意加快推售物業,包括沽出尖沙咀加拿分道全幢舖位、中環「美國銀行中心」全層甲廈等。
恒生之外,近日公布業績的東亞銀行,亦因為集團減值損失增加近兩成,拖累純利下挫19.9%,中期息亦要大減近一成四。東亞表明,除內地消費金融拖欠個案上升,香港房地產相關貸款亦有新增資產風險,其中主要來自一名房地產投資者的資金壓力問題,早前已經容許該名客戶延遲還款,但其流動性仍然緊張,加上抵押品估值下降,所以東亞把該筆貸款降至不良級別。
目前銀主盤數字,雖然仍佔整個市場較小比例,亦遠不及2003年時歷史高位的5千多伙,然而當趨勢持續向上,且未見扭轉迹象,反映的是吸納的數目遠不及新增銀主宗數,難免打擊市場信心;繼而波及買家入市意慾,影響樓市交投量,並且削弱樓市因減息帶來的回升動力。同時銀主為取回借出貸款,會「不問價」加大減價壓力,亦變相遏制樓市反彈,恐令樓市再度陷入惡性循環。◇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