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二十一》)

【註釋】

《書》云:書指《尚書》。「孝乎唯孝,友于兄弟」兩句是《尚書》的逸文,今見所謂《偽古文尚書‧君陳》。亦有人以為「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此三句皆為《尚書》語。

施:楊伯峻以為這裏應該當「延及」講,從前人解為「施行」,不妥。

政:楊遇夫說「政謂卿相大臣,以職言,不以事言」。若此,這句話飯盒譯為「把這種風氣影響到卿相大臣上去」(楊伯峻)。

【討論】

有人問孔子為甚麼不從政,這話是甚麼時候問的呢?可能是魯定公初年。

定公承襲昭公,在位15年(公元前509—前495年)。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一歲,才在魯國當了中都宰;次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政績卓越。但是,定公十三年,孔子五十五歲,就被迫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去了。

定公初年,應有不少人請求孔子出仕。例如,《論語‧陽貨》記載:陽貨(或以為即陽虎)在途中遇見孔子,說:「一個人懷藏本領卻聽任國家迷亂,可以叫作仁嗎?」孔子說不可以。「喜好參與政事而屢次錯失時機,可以叫作聰明嗎?」孔子說不可以。「時光很快地流逝了,歲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去做官了。[(陽貨)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但種種原因,孔子當時沒有出來做官。

關於本章,朱熹認為,「蓋孔子之不仕,有難以語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亦不外是」。

事實上,本章表達的是孔子的一貫思想。《論語》開篇第二章就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主張「為政以德」、「道之以德」,在本章中引用《尚書》中的話——「孝啊!真是孝啊!又能友愛及你的兄弟」,說不在位者只要在家做到孝友,那也是從政了(因為這能影響在位者以道德治國),為甚麼非要做官才是從政呢?

孔子這裏談的思想,後來《大學》有了系統地發揮:「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另外,儒家經典《孝經》中說的「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與本章也是呼應的。

儒家對孝的重視,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歷朝歷代都說「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漢皇帝的諡號裏都有個「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諡號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國正統之政,重點是講「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統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師」,官員是「父母官」,家國同構。從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導性的倫理。「孝」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突出特徵。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