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年九月二十八日―西元前四七九年四月十一日),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宣導的仁、義、禮、智、信,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道德基礎。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他的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以及東南亞的道德文化,有着深遠的影響,給後世留下了做人的道德準則。
下面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孔子教導世人的十條做人方法,僅供參考。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並時常複習,不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如果人們能按照孔子的教導去做,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人類社會啊!
而現在,人們拋棄了傳統文化,自私自利,以損人利己為樂,人人自危,敗家毀國,這是人類在自我毀滅。
二: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也。」
孔子說:「厭惡用紫色取代正紅色,厭惡用鄭國的聲樂擾亂雅樂,厭惡用伶牙利齒、顛倒是非、混淆正邪,傾覆國家的人。」
色正、音正、言行正,這是君子之道。
而現在,社會上淫亂的圖片、萎靡之音、令人瘋狂的搖滾歌曲,充滿世界,敗壞人倫。
孔子所厭惡的全部在現實社會中表現。
三:「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倡導人們做善事,就是為了利益去救人做好事,也是利民、利己、有利於國家的啊!
四:「道聽途說」
《論語》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道聽途說」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着。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道聽途說,喜歡打聽別人的隱私,四處傳播,以此作為飯後茶餘的話題,損害他人,實乃卑鄙之小人也。
五:「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乘着馬車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塊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裏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甚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甚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又問了項橐一連串的問題,項橐都能巧妙應答。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感嘆道:「真是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
六:「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在現實中,這種巧言令色,笑裏藏刀的人,他們沒有仁德,製造事端,禍亂社會,使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危害家國。
七: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
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
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就是說公正仁義、勞動所得是正義之才,是可取之財。對於不符合道義的富貴榮華,孔子視之如天上的浮雲,堅決不予接受。
八:「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六十三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多年,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豁達樂觀,完成自己來到世間的使命。
九:「予欲無言」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
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甚麼呢?」
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甚麼話呢?」
人的善惡行為,上天、人間都在看着,當有人用心去實踐自己德行的修為,別人自然是會看到你的行為,何須要言語來做宣傳呢?
說着人話,做着惡行,貪污腐敗,奪財害命,危害國家,毀滅自己。
十:「君子成人之美,……」
《論語》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積善成德,是君子所為;君子:人格高尚,受人尊敬。
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小人:人格卑鄙,遭人唾罵。
子曰:「己所不欲,毋施於人」
你自己不喜歡的物(事),不要施加給別人。
孔子教人以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準做人。待人真誠、樂於助人是他做人的準則。
孔子帶領弟子從魯國出發,向衛國、宋國、鄭國、陳國、齊國、趙國、楚國……傳授仁義道德的學說,推廣周禮三千,處處碰壁。各諸侯國的國君都忙於自己的私利,疲於爭鬥,任憑孔子把堯舜和周公的仁義講述的多麼美好,人們卻只關心自己眼下的利益。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道德、禮儀。奠定中華文明的道德基礎,成就「萬世師表」。
後人稱讚孔子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
~轉載自希望之聲◇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