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孝道、孝順,是儒家傳統提倡行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仁的根本和起點就是孝悌。「百善孝為先」,反映出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

那麼孝順是不是只是聽父母的話,對父母盡贍養的義務呢?《論語》中記錄了孔子從各個方面回答甚麼是孝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孝的更廣泛和深刻的內涵。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關於孝,孔子是怎麼說的。

無違之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為政》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學生樊遲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氏向我詢問怎樣算盡孝道。我回答:『不要違背。』」樊遲說:「您說的是甚麼意思?」孔子答:「活着的時候按照禮制的要求侍奉,去世以後按照禮制的要求埋葬,按照禮制的要求祭祀。」

原來,違,是指違背禮制,不是違抗父母命。

相反,孔子認為,父母親如果有錯,孩子也可以提出糾正和建議,只不過必須遵守三條原則:

《論語‧里仁》記載,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一、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

二、(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裏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

三、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孝,是遵禮,不只是聽話。看來,聽不聽話,孔子根本就不在意。

那麼他在意甚麼呢?

盡孝不怨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為政》

子夏向孔子問孝。孔子說:「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做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年長的人先吃,難道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孝,首先是態度。甚麼態度?恭敬而愉快。

當然,行動也是要有的。比方說,我國的傳統文化裏長者為尊,好酒好菜讓他們先吃先喝,贍養父母更是應有之義。養都不養,還說甚麼孝?

但,僅僅如此,就是孝嗎?

盡孝以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子游向孔子問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贍養父母。但就連狗和馬,也都是要飼養的。如果少了尊敬,又怎能區別這兩者呢。」

行動時恭敬而愉快,才是盡孝。

在孔子看來,對年邁的父母僅僅「有養」而「不敬」,那就和「犬馬之養」沒有區別。

「敬」字,強調一絲不苟、發自內心、和顏悅色地去贍養老人,才可以說是「孝」。

那麼做到以上這三條,就完美詮釋了「孝」了嗎?

還有更高的標準:唯其疾之憂。

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甚麼是孝。孔子說:「讓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憂愁(因為其它各方面都表現很好)。」

換一個角度說,兒子最大的孝心就是在各個方面都讓父母完全放心,只是擔心憂慮他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操心,就是孝。

如果一個人行為端正,品德好,不走任何歪門邪道,能夠讓他的父母完全放心,這就是孝。反過來講,一個行為端正、品德好的人,對他來說,做到前面的三條孝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轉載自【希望之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