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現任賽馬會執行總監譚志源在政府舉辦的青年發展高峰論壇上,教導逾兩千名年輕人「識人好過識字」的市井大道理,幸好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平機會主席或考評局代表並非該節的嘉賓,否則情何以堪。幸好譚志源當年不是教育局局長,否則自打嘴巴。如果他有機會選特首,是否會成立「識人局」呢?
「識人好過識字」本身其實沒有講錯,但出自一位前高官、所謂「社會賢達」的口中,亦在正式場合發表,實屬政治不正確。因為香港是知識型社會,政府不是鼓勵年輕人甚至成年人努力讀書進修嗎?香港不是主張機會平等嗎?為何人脈關係會比教育重要?為何譚不說「識人與識字同樣重要」?
另一奇怪之處是,譚志源有份擔任嘉賓的那節論壇,主題其實是「培育青年正向思維,共創美好明天」,其他嘉賓還有霍啟剛、江旻憓和鋼琴家張勝量,主持人是民青局副局長梁宏正。
霍啟剛是霍英東的男孫,霍英東當年替中共走私軍用物資,其家族才成為特權階級;梁宏正亦是梁君彥的兒子,他們應該向在場學生分享「識投胎好過識人」吧?而江旻憓和張勝量都憑天份、努力和實力獲獎無數,某程度上反駁了「識人好過識字」說法。
論壇翌日,譚志源和江旻憓出席「共創明Teen計劃」杭州學習團,因為該活動由賽馬會贊助。該計劃背後的理念的確是「識人好過識字」,政府聲稱計劃目的是為了解決跨代貧窮問題,學員來自弱勢社群家庭,尤其是居住在「劏房」的中一至中四學生。政府會為每名學員配對一名義務友師,與學員分享人生經驗。
這個計劃類似大學校友會常見的「學長計劃」,希望增加學生的見識和人脈,增加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學長將來或有機會向學員介紹工作。
在殘酷的社會,人脈確實比教育重要,因為人脈可以為你提供更多機會。雖然教育是成功的基礎,但人脈能幫助你有效運用這些基礎,在現實中取得成就。尤其在求職方面,人脈能直接影響你獲得工作的機會,擁有內部推薦或人脈的人往往更容易脫穎而出。
但政府的角色,不應附和或強化社會現有的潛規則,而是要主動介入,確保市民機會平等和公平。因此,各國政府才會推行免費教育和統一公開考試,儘可能促進社會階級流動性。
如果政府和社會賢達繼續鞏固「識人好過識字」的規則,會令香港走向封建。香港的情況更加特殊,已經變得「親共好過識字」和「識親共人士好過識字」。或許將來新年拜年的時候,大家不會再恭祝小朋友「學業進步」,而是改為恭祝「識多啲人」!◇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