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星期,談到英國大選的結果及新執政工黨及英國朝野對BNO 5+1港人移居計劃的態度時,曾經提到在今年4、5月之間,一個香港人組織籌辦的「為香港投票2024」(Vote for Hong Kong 2024)活動曾經進行過一個調查,探討在英港人對英國大選的態度及對港人在英各種問題的看法。

到7月1日投票前幾天,另一個香港人組織也發表了他們的民調結果,講到香港人如何看待在英國的生活及對各種社會政策的期望。其中包括如何看待英國現時各方面的社會政策,如何評價這些政策及服務能否針對香港人的需要,又探討他們怎樣看現時英國政府在處理香港及中國問題時相關政策。

在大選過後,在英國的港僑協會也發表了另一個調查,雖然和大選沒有關係,但也探討了香港人對很多事物的態度。

幾個調查觸及的問題都很多,在這裏也不可能逐一引述他們的具體數據了。但幾個調查有很多共通的發現,足以折射部份在英港人現時的處境,他們對各項社會政策及服務的期望,也可以看到他們對英國社會,對香港社會及對中國事務的取態。

在英國進行這方面的調查,最大的困難當然是未能作全面的普及與隨機抽樣,因為除了英國政府之外,沒有任何組織能夠掌握在英港人的所有資料及數據,根本沒有辦法進行科學的抽樣。香港人在英國散居各處,有不少人仍然只是租戶,有一定的流動性,這也令進行這一類調查比較困難。沒有科學的抽樣,調查數據都不能說是結論性的。不過,很多社會調查都會面對這樣的情況,在未有更完善的方法來處理這些侷限之前,不同機構都進行這樣的調查就可以互補不足,在英國人組織作這方面的嘗試,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他們調查得出來的結果,也可以具有啟發的作用,促進初步的理解,這對於英國政府、對於香港人社群,都是一種重要的參考依據。

進行調查的機構都能夠儘量想方法克服侷限,譬如集中資源人力,在一些在英港人聚居的地區進行調查;也有組織在問卷調查之餘,也進行了焦點小組的討論,儘量補充問卷調查的不足,也提供了更深入的資訊。除此之外,過去一兩年也有其他機構做了一些調查,可以互相補充。

這些調查能夠引發的討論面比較多,其中特別值得提出的有幾方面。今次先談一談來英港人的就業及家庭生活狀況。

首先,是幾乎可以從調查資料肯定,絕大部份在最近幾年透過BNO 5+1港人移居英國計劃來到英國的香港人,來到英國之後都能夠儘量自力更生,開拓自己的社交圈子,開拓自己的新生活。英國政府的數據也很清楚,過去3年多移居英國的香港人,總共已經超過20萬,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屬於還在學的學齡兒童。筆者自己的接觸,及幾個調查的數據都顯示,很多被訪者家中都有在學的兒童。這一方面解釋了為何過去幾年開學前後,香港的中小學都出現大量的剩餘學額。而且一直趨勢顯然仍然在持續,只是規模沒有那麼大,步伐也沒有那麼急而已。

很多家長顯然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繼續留在香港,令他們不得不接受現在特區政府所搞的那一套洗腦教育。這樣的教育,根本就是扭曲學童的性格,殘害他們的人生。一個政權要利用控制式的、洗腦式的教育,扼殺學童的自主思維,壓抑他們的批判思考能力,否定他們的自主意志,意圖令他們成為只懂唯唯諾諾的、盲目相信權勢提供那些所謂事實的、只能接收被操控的資訊的被動接收者及附和者,這種做法根本與扼殺人的生命沒有分別。因此不少被訪者都承認,「子女的教育」是他們願意付出沉重的代價、放棄自己的事業,選擇離開香港的主要原因。

《港僑協會》最新發表的調查發現,超過四成被訪者面對薪酬減少,又只能接受與自己學歷不對應的崗位。這現象其實相當普遍,這其實也是新移民一般都會面對的問題,那裏都一樣。原有的學歷及專業資格,可能得不到移居國家的承認,或者需要有一個過程才能獲得認許,這是兩個不同地方制度差異的必然結果。大部份人在移民之前,都應該考慮到這個因素。

事實上,很多香港人對此固然需要在心理上調適,但絕大部份在英港人對此並無怨言。有一些從事醫護工作的香港人,來到英國之後需要一個考核過程才能夠獲得相關的專業資格。就算能夠取得認可,在英國從事相關崗位取得的薪酬,也難以與香港的偏高水平比較。這都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但工作壓力沒有香港那麼沉重,與病人接觸過程中有較多機會對病者予以關懷及深入理解,這些較為正面的工作經歷在香港就比較不可能了。

同樣道理,英國政府自從2022年底,為擁有教師資歷的新移民,包括香港人,放寬了資歷認可的機制。在未能確立資歷之前,很多在香港的教師要不就是轉職,要不就是只能擔任助教。有了這個機制之後,一年多來能夠在英成功轉為正職教師的香港人越來越多。雖然薪酬也是難以與香港比較,但筆者接觸的大部份港人教師都認為現在不用只知趕課程,不用面對如香港那般沉重的考試壓力,有更多時間關懷學生,可以更深入地與學生溝通,這些都是得着。更重要的是不用背着良心,執行那些洗腦教育的工作。這對於任何有承擔、有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比一份優厚的薪酬更重要。

其中有幾個調查都有談到移居英國的香港人在英就業的問題。最新的調查說,大概有四成多香港新移民已經找到工作。考慮到英國的特殊情況,一般家庭沒有海外傭工,照顧子女、接送上學,都是家長的責任。有很多以前在香港的雙職家庭,來英之後都需要父母作出分工,可能都只能從事兼職工作,或彈性上班;可能其中一方要留在家中照顧子女及處理各種家庭事務。對於很多曾經在香港可以各自發展個人事業的父母來說,這確實是需要適應的。但如果深入訪談,這一類個案,很多都會異口同聲說,來到英國生活之後,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了,與子女溝通的時間及親子活動的時間豐富了,對子女的理解加深了,子女對父母的感情也增強了,這些都是在香港繁忙的工作及親子時間有限的環境中被犧牲了的東西。能夠重拾這種家庭生活,筆者所見,都是感到欣喜的多,感到遺憾的少之又少。

這些調查的發現及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實,都說明部份在香港的喉舌傳媒不斷渲染所謂「移英港人生活困難」的說法,都只是呼應香港政府及中共主旋律的誇大抹黑之詞。移民之後,因為各種原因面對生活困境的當然有,但大部份移英港人,都是能夠抱着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來應對就業及家庭生活方式轉變的。甚至可以說,慶幸能夠重建生活的才是主流。◇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