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滌生(18.06.1917-15.9.1959)和麥理浩(Sir Murray MacLehose 16.10.1917-27.05.2000)都是死人,今日重提古人,說明人去後,精神長存,後人仍然會緬懷,追思,心存感激。

先說唐滌生,7月27日星期六依士靈頓開心粵曲組主辦一個唐滌生粵劇欣賞會,吸引了幾十名愛曲周郎,關心香港文化遺產人士參與,然而座中竟然有一兩位朋友從未聽過唐滌生這個名字的。

講者方嘉崙蒐集了豐富的資料、錄像,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充滿情感,感染到觀眾的藝術觸覺;為何有人那麼鍾情粵劇?介紹唐滌生編寫440個粵劇劇本對香港的深遠影響,開創粵劇盛世。《再世紅梅記》在香港利舞台首演時因病突然離世,而《仙鳳鳴粵劇團》還要連續演出15塲,任劍輝(04.02.1913-29.11.1989)加上白雪仙(19.5.1928-)沉重心情何以堪。

方嘉崙說他在香港那個時候,經常聽到外國人問他Banana? 外國人只是懂得《帝女花的香夭》,「香蕉」音近「香夭」,可見「落花滿天蔽月光」風靡中外。《帝女花》最先那個劇本以大團圓結局,駙馬和公主雙雙死去後化為彩蝶雙飛,畫蛇添足,所以後來的《帝女花》都將大團圓結局這一幕刪掉了。

《紫釵記》充份顯示出唐滌生的功力,將繁削簡,由簡入深;角色鮮活,帶出層次深度以及感情衝突,達到高潮。由唐朝傳奇《霍小玉傳》,經明朝湯顯祖改寫為《紫釵記》,枝葉繁茂,唐滌生改編成8個回目:〈墮釵燈影〉、〈花院盟心〉、〈陽關折柳〉、〈典賣珠釵〉、〈吞釵拒婚〉、〈花前遇俠〉、〈劍合釵圓〉、〈論理爭夫〉。(粵劇劇本初演時沿用湯顯祖《紫釵記》最後一齣的回目〈節鎮宣恩〉。其後《仙鳳鳴劇團》於1968年重演此劇,才由葉紹德(12.06.1930-04.04.2009)提議把回目改為〈論理爭夫〉,並沿用至今。)

講座有方嘉崙、趙珊珊等演唱《紫釵記》的〈劍合釵圓〉等等曲目,樂師、資料搜集者一起打造粵曲雅座,期望下回再聚。

再說麥理浩

7月28日星期日,在社區中心有開放心靈系列講座,講題麥理浩與70年代社會改革,葉健民教授主講。

還有多少個香港總督會受到世人銘記?麥理浩1971至1982年擔任香港總督,是在位最長的港督;蘇格蘭人,1949年駐中國,曾駐越南、丹麥等國家,1963年出任香港政府政治顧問;既有應付英國外交部及國會的圓滑外交手段,作為香港的行政總裁,為香港打造長治久安的基建計劃,這個當然亦有特定的政治、社會環境促成。

葉健民教授在《英國碧仙桃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擔任香港史研究中心負責人,任重道遠。詳細分析在70年代香港和英國的種種關係:英國加入共同市場後,香港的紡織品、電子製成品、玩具等等出口配額每年大費周章;英鎊大幅貶值,讓香港爭取加入美元作為外匯儲備其中一個貨幣單位;軍費和軍事用地亦是每年例牌要討論的問題;還有1967年暴動之後處理被捕人士的種種後着;還有5萬越南船民滯留香港,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都是一個辣手的問題。

麥理浩任內曾經上京會見鄧小平,開啟中英就香港前途的關注。香港一直是一隻生金蛋的金鵝,財政自給自足,在英國去殖民地化政策之下,香港可以說是「沒民主、有自由」;香港可以自我管治,只要不觸及推翻殖民地,或者是堅持殖民地,香港只是踏入中國的橋頭堡,一個跳板,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相安無事。當然歷史證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主權上是寸土不讓,英國政府亦不像蘇聯集團,從來沒想著永遠佔領香港;軍事上、政治上,不會去到盡支持香港獨立。

麥理浩任內,努力將香港打造成一個安定繁榮大都會,成為跟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重點是怎樣可以光榮撤出香港。麥理浩固然鞠躬盡瘁,但是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契機:10年建屋計劃、9年免費教育、廉政公署的成立,當然還有全長100公里的麥理浩徑,獅子山巒成為思念香港最美麗的風景線。

法國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一日,香港劍手江旻憓在女子重劍決賽中,1:7劣勢下追成13:12,險勝法國選手奪金。江旻憓說:「克服傷患是我的強項」。

香港人真是打不死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