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有愛好,愛好可以沉溺,可以涵泳,不好的愛好不必細表,好的各有所適有所取,文學藝術是其中一環,話語、書寫、文字、色彩、聲韻、線條、姿容儀態森羅萬象。年少時多少人傾慕詩人,右手寫詩,左手的繆思。文社、文學獎的研習班、投稿比賽詩作多如繁星,詩人夢總是瀟灑的。

詩人、文人結社其來有自,但香港在1961至1980年代就出現過424間文社。吳萱人先生前任香港市政局駐局作家,受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小組委員會委任,編採香港文社史集初編1961-1980(2001年10月初版一千冊)。有關資料瑣碎而珍貴,如不及早採集,日後極易散佚,將會是本地文學史料不可補償的損失。先生鍾情香港文藝,緣起文社線,是針筆蠟紙油印刊物高手中高手,經營待旦工社、破土出版社、燈火行動,都算是本土的本土罷?一生主要編著有白樺卷、劉山青陷獄五年集、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顧專集、壯歌鑄血--八九民運原詩搜集、香港六七十年代文社運動、今識楊衢雲等等。吳老深居荔景山樓,仰望雲天碧落,滿床孤本善本;懷物懷人,何以解憂?百年煙雲嚥在眼眶:

結志街口血漬給朔風一掃即結乾成誌

六十年代的文社潮洶湧衝擊一個世代,和社運的發展息息相關;劉璧嘉的論文--衝擊香港七〇年代神話:火紅年代社會運動的思想、情感與組織;讀之仿似前世今生,如幻如真。真實的史料史蹟會被湮滅嗎?美好的回憶會被永久封埋嗎?

趕不上六十年代的文社潮,1974年7月與吳佩珍、黎寶燕、黎有幸、洪清田、陳玉楷圍坐明原堂盧迦翼露台,奮膺握拳,籌組文社,是時也豪情,如今安在哉?當時大家都是七三年入讀中文系,只有洪清田高一屆,是社會科學院的。洪清田早涉文社潮,1964年已組成了春蕊文社,春蕊死於1969。當年的港大文社事務,實有賴清田運籌帷幄。同一屆的活躍份子,中流砥柱的還有梁燕冰、梁其汝、林藝瑛、蔡南鳳、區建華等。跟著一屆的陣容就更鼎盛了,包括趙佩芝、黃華真、曾家麗、周國偉、葉漢良、陳海文、冼慧玲、卓惠娟等等。當年的同學少年,絕大多數都退休了;周國偉、林藝瑛都早登彼岸。

港大文社基本活動是創作班和研習班,還有出版文集,舉辦詩歌朗誦,書籍展售,近四十年香港文學史學習班等等。在學界也掀引起一小股文社潮,中大文社、理工文社、浸會文社、中學生文社等迭次成立。1974至2013年也有39年,由於後繼無適當人選,當時擔任學生會外務副會長的周永康,親手將港大文社結束了,周永康也曾是青年文學獎的成員。

不必怨說殺人無力求人難,千古傷心文化人。石牆裏外,還是有人念念不忘,努力發聲:

寂寞沙洲冷。◇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