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的「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正進行兩個月公眾諮詢,諮詢期本周日(28日)結束。數個團體及大嶼山居民認為,當局的公眾諮詢有既定立場,對此感極度遺憾,並認為無處不「樂園式」的旅遊是「軟破壞」,擔憂康樂走廊會破壞嶼南生態。

守護大嶼聯盟、嶼南水牛學會、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與3名大嶼山居民,今(24日)召開記者會。他們呼籲政府不要採用康樂打卡式的旅遊概念,應促進鄉郊復育及生態維護工作。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認為,土拓署提出的建議欠缺生態保育的承載力研究及保育措施、欠缺真正永續發展的思維、鄉郊復育、生態維護的元素,並欠缺培育當地文化與本土經濟結合的想像。

謝世傑形容政府的建議是一種消費生態的康樂旅遊,批評這種無處不「樂園式」的旅遊,是一種「軟破壞」的力量。估計假日將有額外4千至6千人進入大嶼南,增加大嶼南基建發展的壓力之餘,當地居民生活大受影響。他批評,擬建的登山吊椅及山林歷奇項目,是成本高、效益低、破壞力強的建議。

他認為,這種康樂觀光式的旅遊,除帶來環境生態破壞的壓力外,亦引發其它商業誘因而延伸的環境破壞,認為這種消費生態的康樂旅遊的思維不但落伍,可能會成為破壞大嶼山原有的特色與優勢的不歸路。

憂傷害水牛及鯨豚

嶼南水牛學會創辦人梁女士對政府的康樂走廊建議表示反感,批評政府做一些無謂的建設,特別是建議在貝澳設置「樹上步道」。她引述城大在南大嶼進行的「水牛在大嶼山保育生物多樣性中的角色」及2021年公布的「貝澳、水口、大澳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研究」,皆證明貝澳及水口的生態屬於高價值級別,而且水牛被視為大嶼山生態系統的工程師,但當局不但沒有任何保育措施,反而增加人流,令牛隻成為遊客的觀賞打卡對象,容易對牛隻做成滋擾,成為水牛在大嶼山生活的危機。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擔心,當局建議在長沙興建碼頭,對該帶海域賴以棲息的鯨豚,造成嚴重的滋擾及傷害。她指出,過去大量海上工程開展,令中華白海豚「傷的傷、死的死、遷的遷」,現時在香港棲息的只剩僅34條。至於江豚,牠們對環境的滋擾更為敏感,因此無論在興建碼頭期間及日後的營運,必定對江豚的生境造成影響。

居民反對政府計劃

大嶼山居民梁先生表示,大嶼山有其獨特的山、水、生態與歷史文化。土拓署提出的「樂園兼打卡式」的旅遊只會消磨南大嶼的獨特性。他認為只有將南大嶼的生態環境及歷史文化固本培元,發揮教育與體驗的功能,才是永續發展的出路。

他指出,長沙風浪大、沙土流失情況嚴重,認為在該處推行家庭式的水上活動有相當潛在風險。並有經常在南大嶼義務淨灘的人士擔心,在水口及長沙加設步道,反而令海洋垃圾積聚情況問題惡化。

大嶼山居民楊小姐指,當局計劃的貝澳的樹上步道和長沙碼頭有點不切實際,認為現時需要的是如何整體保護及美化大嶼山的的生態環境。她建議善用現有貝澳至狗嶺涌的越野單車徑,改為家庭樂的單車徑。

大嶼山居民賴小姐指出,政府應尊重社區文化、居民生活模式及現有的生態環境,在南大嶼應促進鄉郊復育、生態維護,發揮教育與生活體驗的功能;保育水牛、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擴大鯨豚保護區,不要興建長沙碼頭或引入水上交通到南大嶼。

陳劍青憂「片區開發」模式繞過公眾參與

本土研究社陳劍青在記者會上指,有人扭曲「無處不旅遊」的概念,導致開發旅遊時有地理錯配,本來南大嶼用作保育,但是現時卻開發成「康樂樞紐」。

政府的計劃核心,將3公里長的長沙沙灘的中間位置加建碼頭,陳劍青形容是「切開」沙灘,破壞天然景觀,萬一成事會成為國際新聞。

他又質疑政府提出增加人流的估算方法,及是否只是吸引「打卡」的遊客。郵輪及遊艇業協會近日宣布,由於啟德郵輪碼頭管理不善和市場吸引力低,決定將業務重心從香港轉移至新加坡,陳質疑此情況下,發展南大嶼的成本效益為何。

陳劍青引述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稱,考慮引入北部都會區的「片區開發」模式到南大嶼,撥出土地批予發展商,設「優質營地」、「生態度假屋」。他擔心此是繞過現有賣地模式及計劃,與公眾參與的環節,認為「片區開發」模式未實行就稱要引入南大嶼,是不負責任。

團體發起網上聯署,呼籲市民提出意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