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位於鴨脷洲利東邨,是一所資助的天主教男女子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2023/24學年,學校提供總數21班,小一至小三各3班,小四至小六各4班。學校小一派位學額有100個,自行分配及統一派位的學額約各半。學校在1958年時由香港仔的聖伯多祿堂所建立,現時的辦學團體是天主教香港教區,校訓為「敬主愛人,修德力學」。

學校正門入口位置。(鄺嘉仕提供)
學校正門入口位置。(鄺嘉仕提供)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為屬於同一個堂區聖伯多祿中學的直屬小學,中學的另一間直屬小學是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直屬學校的意思,即是中學就算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仍可為其直屬小學保留最多85%的學位,即聖伯多祿中學最多可為兩間直屬小學保留最多85%的中一學額。

早在香港開埠之初的1849年,天主教已在香港仔以漁民為對象,建立小堂以展開福傳工作,期後不同的修會(特別是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19世紀末時已在香港仔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天主教社群,建立修院、醫院、孤兒院及學校等。聖伯多祿堂的前身在1929年建立,曾使用教友捐出的牛房改建聖堂,在1934年更名為聖伯多祿堂,並在1949年升格為堂區。理雅各神父在1954年繼任堂區主任司鐸後,除了展開歷時8年的聖堂重建外,亦開始建立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前身——聖伯多祿學校。

聖伯多祿學校在1958年開學,聖伯多祿在其旁邊建立兩層高的校舍,建築費約為25萬元,要到1959年才完成,所以需要暫時借用嘉諾撒培德學校上課。學校在1988年搬到現址標準校舍,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並更名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而原址供在1965年創辦的聖伯多祿中學作擴充之用。學校在2005年轉為全日制,上午校留在原址上課,下午校則遷往石排灣邨,並更名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繼續上課。

無論是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或是聖伯多祿堂區,均以宗徒聖伯多祿 (即基督教的聖彼得) 為名,亦和香港仔漁民社區特色有關。根據《新約全書》,聖伯多祿是現時以色列境內加里肋亞湖(即基督教的加利利海)的一位漁夫,原名西滿(即基督教的西門),後被稱作「漁人的漁夫」,與香港仔的天主教會一樣,以關顧及牧養漁民為宗旨。

校內亦刊出聖伯多祿堂在未重建成現時模樣的相片。(鄺嘉仕提供)
校內亦刊出聖伯多祿堂在未重建成現時模樣的相片。(鄺嘉仕提供)

聖伯多祿被耶穌更名刻法(即基督教的磯法),有磐石的意思,是耶穌首批召叫的宗徒之一。雖然在耶穌受難時曾經「三次不認主」,但在雞啼時的痛哭及悔改,令耶穌復活後繼續命他帶領天主教會,成為首任教宗。相傳聖伯多祿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殉道,葬於羅馬梵蒂岡山,即現時聖伯多祿大殿(即俗稱聖彼得大教堂)下。

根據紀錄,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自創校之初,由聖堂舉行年度賣物會,以籌募學校建築費用及經費而開放校園供公眾參與。而自2019年開始,學校多在每年9月以嘉年華會的形式,舉行以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為對象,可以預先報名參與的開放日。如以2022年的一次為例,學校舉行了「聖伯多祿 STREAM 嘉年華」,活動內容除了校園及課室的攤位遊戲外,亦在不同特別室及課室安排環保、視藝及STEM等題目的工作坊。以學校以「R」(宗教 (Religious)、閱讀 (Reading) 及環保 (Recycle))等加進「STEAM」(即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之內,可見學校除了推動 STEAM 的教育外,亦突顯本身的宗教及教學元素。

校外掛有宣傳鑽禧校慶開放日暨歷史廊開幕禮的橫額。(鄺嘉仕提供)
校外掛有宣傳鑽禧校慶開放日暨歷史廊開幕禮的橫額。(鄺嘉仕提供)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近年亦多次以遊戲日的形式舉辦「伯多祿遊戲日暨校友重聚日」,如2022年及2023年的在6月舉行,而2024年的一次在1月舉行。遊戲日的形式與嘉年華會相似,對象是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為主,同時歡迎校友回校參加。學校以不同學科的學習元素製作攤位遊戲,禮堂亦安排了圖書創作及視藝作品展覽,同時開放STREAM Room、視藝室、圖書館及夾公仔機等。

學校禮堂。(鄺嘉仕提供)
學校禮堂。(鄺嘉仕提供)

為慶祝創校60周年,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在2019年6月亦舉行了鑚禧校慶開放日,供公眾人士前往參與。學校首先開放地下的走廊、圖書館及數理室等,安排了藝術展覽。而學校在二樓課室亦安排了中英數各學科的學生成果展和攤位遊戲,而同層的紀念品部除了售賣與校慶有關的產品外,亦提供了打卡位讓參加者拍照留念。而在四樓的童年回憶區,學校開放了一間平時上堂的課室,並在另一間課室放置了不同年代的校刊,讓公眾人士,特別是回來參加開放日的校友,透過翻閱當中的班相及活動相片,緬懷過去學校的生活,校友們亦多嘗試在其中找尋自己的身影,更得其樂。

學校禮堂外放置了學校的Lego模型。(鄺嘉仕提供)
學校禮堂外放置了學校的Lego模型。(鄺嘉仕提供)

最後在一樓禮堂對出的位置,便是在是次開放日開始時揭幕的歷史廊,就在校長室及會議室門外。歷史廊精選了數張學校在香港仔時與聖伯多祿堂相連時期的相片,以及不同年代富價值的文物,如現址校舍開幕時的典禮流程表、紀念品和嘉賓題名錄,學生的作業簿和成績表,及校友會成立時的嘉賓題名錄等等。如以學校在現址於1988年開學至今計算,展出的文物亦橫跨多個年代,值得大家有留意在下一次的開放日時再前往細看一下。◇

(本版圖片攝於2019年鑽禧校慶開放日)

學校的歷史廊在二樓禮堂及校長室對出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學校的歷史廊在二樓禮堂及校長室對出的位置。(鄺嘉仕提供)

學校歷史廊其中一間藏品。(鄺嘉仕提供)
學校歷史廊其中一間藏品。(鄺嘉仕提供)

從校舍可遠望鴨脷洲大街一帶,最明顯是明顯三座悅海華庭,最遠可以望到鴨脷洲邨。(鄺嘉仕提供)
從校舍可遠望鴨脷洲大街一帶,最明顯是明顯三座悅海華庭,最遠可以望到鴨脷洲邨。(鄺嘉仕提供)

 

------------------

🇫🇷巴黎奧運:https://hk.epochtimes.com/tag/巴黎奧運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