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多祿中學位於香港仔,是一所資助的天主教男女子中學,主要的教學語言為中文,校訓是:「服膺真理,締造和平」。在2024/25學年,學校共開辦24班,中一至中六各4班。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及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均是中學的直屬小學,直屬小學的意思是在參加中學統一派位時,直屬中學可為其直屬小學保留最多八成半的學位。

聖伯多祿中學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在132個學額當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在71個直屬學位之中,學生全數來自兩間小學所在的南區,而在11個非保留位中,多數來自學校所在的南區,亦有不少來自中西區。

香港仔在香港開埠初年已是大型漁村,天主教亦早在1840年代在香港仔進行福傳工作。期後,聖伯多祿堂在1929年正式建堂,在香港仔為水陸居民開展福傳工作,早期的聖堂由小牛房所改建,後在1949年升格為堂區。現址所見聖伯多祿堂的重建計劃由1955年開始,在1962年完成。當時堂區在重建範圍內,劃出部份用地興辦第一代聖伯多祿小學,並在1959年開學,而中學在1965年於聖堂範圍內再撥地開展,開始時是一所男校,並且只提供初中課程,在1967年開始提供高中課程,及在1982年開設預科課程。

學校正門樓梯畫有名為「跟隨耶穌」的樓梯畫,以聖伯多祿當年跟隨耶穌成為門徒的故事。(鄺嘉仕提供)
學校正門樓梯畫有名為「跟隨耶穌」的樓梯畫,以聖伯多祿當年跟隨耶穌成為門徒的故事。(鄺嘉仕提供)

在「跟隨耶穌」樓梯畫的盡頭便是聖母像。(鄺嘉仕提供)
在「跟隨耶穌」樓梯畫的盡頭便是聖母像。(鄺嘉仕提供)

聖伯多祿中學跟隨堂區及小學的做法,以堂區的主保聖人聖伯多祿命名,創辦時名為聖伯多祿英文中學。本專欄在2024年7月其直屬小學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亦略有介紹:聖伯多祿是耶穌首批宗徒之一,耶穌復活後任命他帶領天主教會,成為首任教宗。聖伯多祿中學在1986年正名至今,當小學在1988年遷往鴨脷洲利東邨後,中學借用了旁邊的舊校舍,並在1991年開始在預科招收女生,在1994年更推展至各級。最後,中學在2007年獲批現時香港仔水塘道的地方建校,在2012年正式搬入新校舍開學。

學校宗教室一角。(鄺嘉仕提供)
學校宗教室一角。(鄺嘉仕提供)

根據聖伯多祿中學的紀錄,最早在1970年創校第五周年起,便五年舉行一次校慶開放日以供公眾人士參與。以當年為例,中學仍在聖伯多祿堂範圍,已開放校舍供公眾人士參觀。中學首先在圖書館設立慶祝酒會,並且展出學生在各個主要學科上的習作等等。

學校圖書館。(鄺嘉仕提供)
學校圖書館。(鄺嘉仕提供)

近年,聖伯多祿中學每年均會舉行開放日,歡迎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以及公眾人士到校自由參與。以2024年的開放日為例,中學開放了由地下到四樓的所有地方,及五和六樓部份課室及特別室。首先在三樓的禮堂,首先安排了介紹學校和中一報名的講座及學生表演,同時亦安排了攤位在禮堂內介紹學校的發展及遷校歷史,在地下及一樓則安排了籃球比賽及樂團的表演。至於在一樓至四樓的十多個課室,開放日亦安排了不同的攤位,目的不外乎介紹學校、香港仔及類近社區,以及各個科目及學生組織等。加上在五樓圖書館的茶藝介紹,以及六樓的科學及AI工作坊,前後超過20種形形色色的攤位,總會滿足不同對象的興趣及需要。@

學校2024年開放日時在禮堂門口的充氣擺設。(鄺嘉仕提供)
學校2024年開放日時在禮堂門口的充氣擺設。(鄺嘉仕提供)

學校2024年開放日時的展品「青花傳說」。(鄺嘉仕提供)
學校2024年開放日時的展品「青花傳說」。(鄺嘉仕提供)

學校開放日時的「智駕車狗展」。(鄺嘉仕提供)
學校開放日時的「智駕車狗展」。(鄺嘉仕提供)

學校天台操場。(鄺嘉仕提供)
學校天台操場。(鄺嘉仕提供)

學校東望漁光邨(前)及石排灣邨(後),左方是香港仔水塘道,其盡頭便是香港仔水塘。(鄺嘉仕提供)
學校東望漁光邨(前)及石排灣邨(後),左方是香港仔水塘道,其盡頭便是香港仔水塘。(鄺嘉仕提供)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