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考夫曼小時候,父親經常因工作遠赴他鄉,她隨同父親四處遊歷,從瑞士到奧地利和意大利。她12歲時就是出名的肖像畫家,為許多主教和貴族繪製寫生肖像;15歲時,她已協助父親為奧地利福拉爾貝格邦(Vorarlberg)的一座教堂繪製壁畫。
後來,考夫曼一家移居意大利,在那裏,她全身心投入藝術學習,從米蘭、佛羅倫斯、羅馬,到拿坡里、博洛尼亞和威尼斯,她造訪所有藝術之都,在著名美術館研習古代大師的作品。
永恆之城的肖像畫家生涯
在意大利期間,考夫曼於1763至1765年在羅馬度過的時光對她影響甚巨。藝術上,她接觸到一些最優秀的古代雕塑和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收藏。她也與德國知識份子和英國貴族建立了重要的人際關係,這些人都是透過「壯遊」(譯註1)來到這座「永恆之城」(The Eternal City)。她為他們複製畫作並繪製肖像──他們既是她的客戶,也是她的朋友。
她繪製寫生肖像的對象之一是美國醫生約翰‧摩根(John Morgan,1735─1789年)。摩根畢業於賓夕凡尼亞大學,後來創辦了北美歷史上第一所醫學院。摩根曾在法國和印第安戰爭中服役,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於1764年隨約克公爵前往意大利。
考夫曼畫筆下的摩根是一位抱負遠大的年輕醫生,手指寫給某位貴族的一封信,他身旁的筆記本打開著,扉頁上寫有他的名字,還鈐有一枚古典印章,上面刻著拉丁文「Primus ego in patriam」,這是維吉爾《農事詩》(Georgics)中一段詩句的開頭,詩句寫道:「如果我能長壽,我要成為第一個將詩神繆斯帶到故土之人。」
同年,安吉莉卡結識了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並為其繪製了肖像畫。溫克爾曼是精通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德國學者,也是新古典主義在藝術領域最重要的倡導者。1755年來到意大利時,他剛出版了影響深遠的著作《希臘美術模仿論》(Reflections on the Imitation of the Painting and Sculpture of the Greeks),其中恰切地描述了古典美學理想,稱之為「高貴的單純、無聲的壯麗」(a noble simplicity and silent grandeur)。
這本書讓溫克爾曼名聲大噪,後來被翻譯成法文和英文。在羅馬,他的古代藝術知識幫助他於1763年獲得教宗克萊孟十三世(Clement XIII)的任命,擔任梵蒂岡圖書館「文物總監」。一年後,他出版了鉅作《古代藝術史》(The History of Art in Antiquity),這是關於古希臘藝術與文化發展的開創性著作。
考夫曼正是在溫克爾曼密集的學術活動期間,用畫筆捕捉了他的形象:他手持羽毛筆,埋首書桌凝神思索,手稿半遮著美惠三女神的石膏浮雕。除油畫外,她還將這幅肖像製作成蝕刻版畫,將偉大學者的形象以印刷品形式廣為傳揚。
溫克爾曼在致友人的信中稱讚考夫曼出色的語言才能,並提到她在羅馬特別受歡迎──尤其是在英國訪客當中。「她可謂貌美動人。」他寫道,「在歌唱方面可與頂尖的歌唱家媲美。」除了藝術上受到溫克爾曼的資助,考夫曼可能還在社交聚會上遇到過這位學者,在那裏她以迷人的歌聲款待賓客。
與溫克爾曼及其朋友圈的結識,促使考夫曼在藝術中致力追求古典美學,即創作歷史畫。作為繪畫中最為尊貴且複雜的類型,歷史畫創作需要更卓越的構圖技巧和豐富的文學素養。在敘事性的歷史畫作中展現人的行為,可謂衡量藝術才能和天賦的終極標準。
1766至1781年間考夫曼移居倫敦,成為當地著名的藝術家,開始承接重要委託。她還是王室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聯合創辦人,並在那裏定期展出自己的畫作。
然而,英國贊助人的審美趨向於肖像畫和風景畫,這讓考夫曼鮮少有機會從事她所熱愛的歷史和神話主題創作。最終她回到羅馬,開設了自己的藝術工作室。這間畫室擁有多國客戶,在她的餘生中,成了歐洲知識精英的聚會場所。
國際精英網絡
1782年,當奧諾拉托‧卡埃塔尼(Onorato Caetani)主教在其家族宮殿建造宏偉的圖書館時,他委託考夫曼創作了兩幅畫作,描繪法國啟蒙時期小說《尤利西斯之子忒勒馬科斯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elemachus, son of Ulysses)中的場景。
這部經典小說是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由其孫子的家庭教師所寫,以荷馬史詩《奧德賽》為框架,講述了英雄之子(譯註2)的教育之旅。
考夫曼描繪了忒勒馬科斯和他的嚮導雅典娜女神(化身為老者門托)漂流到卡呂普索海岸的兩幕,忒勒馬科斯在此追述了尋找父親奧德修斯的旅程。在其中一幕中,他受到仙女們的款待,而卡呂普索正引領著門托離去。另一幕中,卡呂普索告訴仙女們不要再歌頌奧德修斯,因為他的兒子很悲傷。這兩幕情節開啟了忒勒馬科斯對著名君王及其遙遠國度的敘述。對於熟悉故事的觀眾來說,這些場景讓人聯想到18世紀知識界對教育和政治體系的啟蒙討論。
在隨後的二十年間,處在充滿活力的國際精英網絡的核心,考夫曼作為羅馬頂尖藝術家的聲望和地位始終屹立不搖。當歌德於1786至1788年間造訪羅馬時,兩人成為密友。她賞識歌德的詩歌,而歌德則欣賞她的藝術。這段時間裏,考夫曼為歌德繪製了一幅肖像畫、一些素描,還為他的戲劇和著作創作了插圖。
在《意大利旅行記》(Italian Journey)中,歌德經常提到考夫曼是才華洋溢、勤奮不輟的藝術家,同時也是充滿同情心的女性。「安吉莉卡總是友善可親、樂於助人。我感恩她的不止一件事。」他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們每個星期天都會相聚,而且我每周都會有一個晚上去拜訪她。我真不明白她怎能如此勤奮工作、卻總覺得自己沒做甚麼。」
考夫曼於1807年11月5日去世,享年66歲,身後留下八百餘件作品、豐富的藝術藏品、書籍,以及可觀的財富。她的葬禮由新古典主義大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主持,是繼拉斐爾葬禮之後最盛大的一次,並仿照拉斐爾的葬禮舉行。人們抬著她的兩幅畫像行進,將她的半身塑像安放在羅馬萬神殿,與拉斐爾的半身像並列。她與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畫家之間的這種聯繫,彰顯了同時代人對她的崇高敬意,以及她作為男性主導世界中的一位偉大女性,所留下的不朽遺產。
【譯註1】壯遊(Grand Tour),指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貴族子弟的傳統旅行。特別在18世紀,許多英國富家子弟遊歷法國、意大利等地,欣賞藝術品,學習語言知識,進行文化溯源,並在上流社會建立人脈,留下了大量文字記述。
【譯註2】古羅馬神話中的尤利西斯,即希臘神話中的奧德修斯,是島國伊薩卡的國王,特洛伊戰爭中的希臘聯軍英雄。
作者簡介:Da Yan是歐洲藝術史博士研究生,成長於中國上海,目前在美國東北部生活和工作。
原文A Woman Artist Among Men of Letter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