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藝術史上最美、最受人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一些名畫以不同風格描繪這一主題,其中包括歷史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它們展示神話人物、貴族和平民肢體的律動,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時光之舞》
17世紀法國畫家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年)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法國古典主義之父」,儘管他的藝術生涯大半在羅馬度過。他著名的贊助人包括法國國王路易十三、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和紅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
普桑熱忱崇尚古代藝術的古典原則;在他描繪精確的畫作中,他總希望達致那種純潔、高貴、形式感、學術性及嚴謹的結構。他尤其受到古代雕塑中舞蹈人物的啟發,這為他在歷史畫中探索人物動態提供了優雅精緻的途徑。他創作了一系列以舞蹈為主題的繪畫,其中最著名的是《時光之舞》(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這幅畫是在儒略‧羅斯皮廖西(Giulio Rospigliosi)——也就是後來的教宗克萊孟九世(Clement IX)授意下創作的,現收藏在倫敦華萊士收藏館(The Wallace Collection)。
在《時光之舞》中,主要人物雖在永恆的運動中,普桑卻能以諧和的色彩與線條營造出超凡脫俗的靜謐感。這是一幅以田園風景為背景的寓言畫,確切的寓意見仁見智。畫作的主題來自古希臘詩人農諾斯(Nonnus)史詩《戴歐尼修斯譚》(Les Dionysiaques,法譯本),與四季、天神朱庇特(Jupiter)與酒神巴庫斯(Bacchus)相關。手牽手圍成一圈的人物可視為擬人化的四季在跳舞;畫面右邊,長著翅膀的時間之父(Father Time)在彈琴;左側的基座頂部雕有年輕與年老的巴庫斯頭像。
這幅畫也象徵人生不同的狀態:舞動的人物在生命的循環往復中不斷迴旋,節奏感十足。他們分別代表著貧窮、勞作、財富和歡愉;如果享樂過度,最終會重歸貧窮。
四位舞者中最奪目的是財富和歡愉。「財富」是那位黃衣女士,她身著閃光的絲綢衣物(由兩色以上的彩線交織出虹彩的效果),髮辮上還插著許多珍珠。
「歡愉」頭戴花冠,身著飄逸的長袍,迷人的表情使其更顯活力;畫布兩側各有一位小天使(putto,胖嘟嘟的男嬰),一位手持沙漏,另一位吹著泡泡,都在提示著人生的短暫。
畫面上方的小型場景展現了黎明女神奧羅拉(Aurora)在晨空中引領著一隊遊行,駕著戰車的太陽神阿波羅(Apollo)和時光女神(Hours)緊隨她身後,進一步強化了歲月匆匆的感慨。
《卡瑪爾戈之舞》
大約在17世紀中葉,芭蕾舞這種藝術形式在法國達到了巔峰。起初,芭蕾舞主要由貴族男子在宮廷中表演,通常包含著對古代古典主題的讚頌;而「太陽王」路易十四本人就是技藝精湛的舞蹈家。
漸漸地,女性在芭蕾舞中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在18世紀,第一代職業女舞蹈家中最偉大的芭蕾明星之一,就是曾在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演出的瑪麗‧安妮‧德‧卡瑪爾戈(Marie Anne de Camargo, 1710—1770年)。卡瑪爾戈以媲美男性舞者的肢體能力和精湛技巧聞名,還以新式舞步擴展了當時的劇目。為使舞步更加靈活,她縮短了裙長,也可能是首批穿平底軟鞋而非有跟鞋的芭蕾舞者之一。從鞋子到髮型,她都引領著時尚潮流。
卡瑪爾戈是藝術家尼古拉‧朗克雷(Nicolas Lancret,1690—1743年)的繆斯女神,他為她創作了多幅畫作,後來製作成版畫。這個系列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第一幅作品《卡瑪爾戈之舞》(La Camargo Dancing),現收藏於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
朗克雷極具天賦,是安托萬‧華托(Antoine Watteau)的追隨者。和華托一樣,他也創作過「遊樂畫」(fêtes galantes,意即求愛派對),也就是描繪衣著華麗的優雅男女遊園場面的小型畫作;然而,朗克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場景更直接反映當代社會,並使用了更鮮明、更活潑的色彩。他的作品廣受歡迎,曾被凡爾賽宮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位於波茨坦的忘憂宮(Sanssouci)收藏,後者也是《卡瑪爾戈之舞》最初的收藏地。後續有多位藝術家受到他的啟發,包括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及英國畫家威廉‧賀加斯(William Hogarth)和托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
《卡瑪爾戈之舞》的構圖,將打扮時尚的觀眾置於複雜的S形弧線中,展現了雙人舞的舞步;兩人隨著樂師的奏樂起舞,有部份演奏者被左側的樹木遮住。朗克雷畫的是遊樂畫,但這同時也是一幅當代肖像畫。
此時卡瑪爾戈仍穿著高跟鞋,她身著冰藍色長禮服,裙擺上飾有藍色、粉紅色和金色的花朵,從上方一直垂落至下擺,引導觀眾注意到她「半腳尖」(à demi-pointé)的芭蕾舞姿。在綠意盎然的景色中,連樹木也婀娜多姿——樹幹雖然纖細修長,樹冠卻提供了蔭涼。石製基座上擺放著頭戴月桂花環的頭像,這參照了古典時代,讓人聯想到普桑《時光之舞》中的雕像。右側的噴泉噴出輕柔的水花,為林地增添了田園風情。朗克雷不僅融合了戲劇性與景觀,也營造了詩意。
《婚禮舞蹈》
截然不同於展現精緻規範舞蹈的裝飾性畫作,16世紀藝術家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約1525–1569年)憑藉直接觀察,對當時尼德蘭(現今的比利時與荷蘭)農民的日常生活進行繁複、細緻且不加理想化的描繪,由此獲稱「農民勃魯蓋爾」(Peasant Bruegel)。雖然具體的生平資料不多,但他是幾代人的藝術世家中最傑出的成員之一;他的兒子們也成了傑出藝術家,包括小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和老揚‧勃魯蓋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他的聲名和影響力借助作品的版畫發行而擴散開來。
他最受歡迎的畫作之一是底特律美術館收藏的《婚禮舞蹈》(The Wedding Dance)。此畫也是美國博物館僅有的三幅勃魯蓋爾重要畫作之一。畫面描繪樹林中的一場熱鬧的婚禮慶典。新娘身穿黑色長裙(當時的習俗),伴著右側吹笛者的演奏,與無拘無束的賓客們共舞。人物造型以簡潔寬大的筆觸呈現,明確的彎曲線條加強了畫面的旋動感;這種動感進一步藉由他所選用的鮮豔色彩得以強化,儘管有些顏色已隨時間流逝而褪色。最近的科學分析顯示,目前可見的許多紅灰色和棕色調,原本是一種紫藍色,由研磨鈷玻璃製成(稱為鈷藍色);這是一種性狀不穩定的顏料,在這幅畫中已經黯然失色。
如同勃魯蓋爾的許多作品,學界對《婚禮舞蹈》的分析存在爭議,也顯示其作品的複雜與獨創性。對這幅畫的詮釋多種多樣,涵蓋了道德教誡和政治立場等方面。以前者來說,人們可以將此畫理解為說教式的警告:放蕩無度的行為會導致罪惡。
另一種解讀是,這是對天主教西班牙國王在尼德蘭省壓迫新教的反擊;許多農民都信奉新教,因此勃魯蓋爾可能是借題挑戰王權——當時天主教會不贊成歡樂活動。無論各種解讀如何不同,大家都認同這幅畫並非單純再現日常的舞蹈場景,而是展現了藝術家的幽默和機智,且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
這三幅畫在現代都享有盛名:普桑的畫作啟發20世紀英格蘭作家安東尼‧鮑威爾(Anthony Powell)創作了備受讚譽的12卷同名小說。法國珠寶公司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1940年代的經典芭蕾舞女胸針,則是以朗克雷描繪的卡瑪爾戈為原型;這一系列的設計,可能進而成了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1967年編排其輝煌的芭蕾舞劇《珠寶》(Jewels)時的靈感源泉——這齣舞劇至今仍在上演。最後,當底特律美術館因該市的破產危機面臨出售藏品時,勃魯蓋爾的《婚禮舞蹈》在保住藏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每一幅畫都在持續「舞動」——激發著藝術家們的靈感,也使觀眾心生愉悅。
原文Dance Through the Ag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