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十朋(公元1112年—1171年)字龜齡,號梅溪,是南宋很有才氣的詩人,同時他又是一位高風亮節的名臣,一生為國為民,剛直不阿,受人讚仰,有「真御史」稱號。

王十朋出身溫州樂清梅溪村的農家,一生清廉,雖然被宋高宗親擢為狀元,官至龍圖閣學士,然而兩袖清風,未曾為自己、為家人圖謀一絲一毫名與利。《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十朋立朝剛直,為當代偉人。」

王十朋說自己敬仰范仲淹,「私心竊慕范文正,後天下樂先其憂」(見他的著作集《梅溪集》)。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的《岳陽樓記》深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留下一生光風霽月的史篇。敬仰范仲淹的王十朋一生「後天下樂先其憂」,劍及履及。

《宋史》記載,王十朋自幼聰穎慧悟,記憶力強,頃刻就能寫出數千言來。他的名氣在家鄉廣傳,在梅溪開館授徒,學生來了幾百人。入了太學,師長都對他的文章刮目相看。

南宋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王十朋和諸生對策庭中,建議朝政,一日數萬言,被宋高宗親自拔擢為狀元。《梅溪集劉珙序》記述,皇上(宋高宗)登極之初即召王十朋為侍御史,採納他的建言。唯王十朋力主北伐抗金恢復社稷領土,與當朝主和派不同流,為此他不惜辭官歸里。

離開廟堂,王十朋又被啟用做地方的長官。他愛民如己、重視農田水利的經濟建設。他從泉州任滿離任時,人民非常不捨,痛哭流涕「思之如父母」,還為他建立生祠──梅溪祠;而他除了兩袖清風之外甚麼也沒有帶走。

當官餓肚子可能難得幾人,王十朋一家人飢懷餓肚不以為苦。甚至妻子死後,他泉州任上,都無法安葬,因為無錢返葬鄉里,只能留在棺襯中,兩年後方得以歸葬家鄉白岩庵。(見《梅溪集卷二十》〈挽令人〉)

王十朋的「來歷」:和尚托生

「當代偉人」王十朋的「來歷」也令人稱奇,他曾在夢中回到過去,邂逅了自己的前生。《浙江通志卷二百一》記載一段樂清的明慶院僧人宗覺處嚴,乃是王十朋前身的故實:

「王十朋將產,其母夢嚴來惠以金環,夢覺而嚴適坐化,遂產十朋。紹興間十朋道經石橋寺,寺僧先夢迎嚴和尚,詰旦而十朋至,故其詩云:人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曾寫石橋碑。」

王十朋的母親夢「嚴」送金環。後來,嚴剛剛坐化時,王十朋就生下來了。記載中的「嚴」就是溫州樂清明慶院僧人宗覺處嚴,擅長文章和翰墨,守戒甚嚴。處嚴和尚和王十朋也有親緣,是他祖母賈氏的兄長。宣和間曾被盜寇所追,墜落層崖之下,振衣而起了無傷損。

記述自己前生事

王十朋一篇《記人說前生事》(《梅溪前集卷十九》)也留下前身托生轉世的因緣記事。在他小時候,家鄉的和尚見到他就說他是嚴伯威(處嚴和尚,字闍黎,人敬稱「嚴首座」)轉生的,但是,當時他本人並不以為真。他問了自己很親近的表叔,也是一個和尚,到底是怎麼回事?

表叔的師父就是嚴伯威。表叔告訴他,他和「嚴首座」長得很像,「我師父眉毛又黑又密,微微下垂,深深的眼窩藏著炯炯有神的雙眼。他聰明過人,早在童年就能誦讀上千字的文章,而且很喜歡作詩。也因為你的長相和趣好很像我師父,所以說你是他的後身呀。」

他的母親萬氏曾經作過一個夢,夢見宗覺處嚴帶著一束花環(和浙江志記載的金環略有出入)來送給她,並告訴她:「你家求這個很久了,我就來!」後來萬氏果然生了十朋。

但是當時王十朋還是抱持懷疑的態度,並未真當真,他說嚴首座小楷書法筆札非常擅長,自己卻最不善於此。

夢裏夢外解輪迴

在抱疑之下,後來紹興年間某一天,他自己作夢進入未來,醒來後親歷其境,終於了解了前世今生的輪迴真有其事。

在夢裏,王十朋來到一個地方,前方煙霞處有一座石橋,感覺橋隔著仙、凡兩界。有很多僧人在橋邊遊走,但是都沒能登石橋。

後來,王十朋經過了石橋寺,還沒看到石橋,他就感覺自己來過這裏,一看到石橋,端然和夢裏一模一樣。僧人喚他「嚴首座」,因為前一晚夢見了迎接處嚴和尚歸來,處嚴已經坐化了呀,怎麼回事?結果翌日,王十朋就到了。這就是《浙江通志》的記事:「紹興間十朋道經石橋寺,寺僧先夢迎嚴和尚,詰旦而十朋至。」庵僧告訴王十朋說,天台石橋碑就是他前生寫的。

此時,王十朋才相信自己確實是處嚴轉世再來,因此,他就寫了《石橋記》詩二首,紀念此事:

路隔仙凡意可通,

石橋容我踏長虹。

橋旁方廣人遊久,

不在登臨杖屨中。

(《題石橋二絕 其一》)

石橋未到已先知,

入眼端如入夢時;

僧喚我為嚴首座,

前身曾寫此橋碑。

(《題石橋二絕 其二》)

王十朋有詩:「高談窮古今,滿坐風生秋;令我名利心,一聽渾欲休。」(《寄僧覺無象》)表達他聽聞佛理後不求名利的感悟。宋代高風清廉名臣王十朋的一生中,見證了前世今生輪迴不假。◇

清 董邦達《秋山蕭寺》。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董邦達《秋山蕭寺》。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